摘要:刚收到好友发来的直播间卖壶照片,说实话,如今直播间里的紫砂壶,实在让人难以入目。随着紫砂爱好者鉴赏力日渐提升,直播生态本应随之净化,可现实却愈发荒诞:壶艺精湛者愁于销路,名气在外者有价无市。那些守着泥凳熬了一辈子的匠人,熬到视网膜脱落、椎间盘突出,换来的却是"
刚收到好友发来的直播间卖壶照片,说实话,如今直播间里的紫砂壶,实在让人难以入目。随着紫砂爱好者鉴赏力日渐提升,直播生态本应随之净化,可现实却愈发荒诞:壶艺精湛者愁于销路,名气在外者有价无市。那些守着泥凳熬了一辈子的匠人,熬到视网膜脱落、椎间盘突出,换来的却是"做得还行,市场不认"的冷遇。
而隔壁直播间里,穿着光鲜的年轻男女或袒露或扮雅,妆容精致,凭着伶牙俐齿的话术,竟能把粗制滥造的机车壶、灌浆壶炒成天价。凭什么?因为当下的紫砂壶市场,早已不在乎所谓的艺术——核心只有三个字:"讲故事"。
你壶做得再精妙,泥料再地道,没有资本站台、媒体造势、评论家背书、流量撑腰,便一文不值。反观那些被捧上神坛的"高工""大师",他们的作品真配得上标签上的价格?别自欺欺人了,这不过是炒作资本的游戏,是金融衍生的工具。更可笑的是部分所谓的"爱好者""收藏家,连基本的材质、工艺都分不清,对紫砂艺术的内核也是一窍不通,听得进的只有主播唾沫横飞编造的故事,看得懂的只有标签上的阿拉伯数字——100万、1000万元便是好壶,3000元、5000元就属平庸。
多少直播间在兜售垃圾,把垃圾壶包装成"高级""稀缺""雅致",甚至"诗意""佛系"。太多人的审美与趣味,早已被拍卖槌敲得支离破碎。而那些甘于寂寞、默默创作的艺人,在出租屋里啃着泡面,在直播电商门前赔着笑脸,在拍卖厅里讨好业务员,在社交媒体上求着关注。他们以为坚持就能等来曙光,等来认可,却不知游戏规则早已改写,伯乐已成历史,只剩算法、流量、吹牛,只剩赤裸裸的交易。
谈什么紫砂艺术?不过是笑话。满大街的丁山紫砂艺术馆里,多少是"皇帝的新衣"?那些被吹上天的作品,又有多少是营销团队与主播精心设计的骗局、话术,我们不得不无奈承认:当下的紫砂艺术已死。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仍在傻傻坚持的工匠们,要么饿着肚子,要么给平台算法跪下当狗——这,便是我们当下紫砂时代的悲哀。
来源:张明强一紫砂壶頭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