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8月9日)00时31分, 吉利星座第四个轨道面,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1颗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国商业航天缩影。
作者 I 刘博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夜幕中,一道耀眼光芒划破苍穹。
今日(8月9日)00时31分, 吉利星座第四个轨道面,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1颗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缔造眼前这一幕的,正是来自吉利控股旗下的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从星座启动设计的“一张蓝图”到浙江民营“星链”的持续建设,这一程路走了7年,而随着此次发射任务成功,时空道宇在轨卫星增至41颗。
某种程度上,这是中国商业航天崛起的一抹缩影。回望2015年,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开启;十年过去,属于这里的故事愈发激动人心。
刚刚,一箭11星
浙江民营“星链”浮出水面
历时三年,一幅由浙江民营企业建设并运营的“星链”版图悄然浮现。
众所周知,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十分有限,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近地轨道争夺战不可避免。根据赛迪顾问数据,预计到2029年地球近地轨道将部署总计约57000颗低轨卫星,全球卫星星座组网建设进入密集部署期。
然而卫星星座建设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动辄万颗卫星的巨型星座看似“量大管饱”,实际进度反而滞后。梳理下来发现,稳扎稳打的企业更能获得先发优势。
时空道宇和吉利星座无疑是一个典型案例。从2022年6月发射首轨9星,到2024年的第二轨11星、第三轨10星,时空道宇此前已在600km轨道部署30颗卫星。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轨卫星发射完成后,时空道宇正式开启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低轨卫星物联通信服务。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
随着本次发射任务完成,时空道宇再次摁下加速键:时空道宇在轨卫星增至41颗,并预计未来两个月内,在轨卫星数量将增至64颗。这意味着, 到时吉利星座将实现除南北极外,全球任意地表实时无缝数据通信。
如此只是冰山一角。作为时空道宇规划建设的全球低轨物联通信星座,吉利星座通过轨道面级发射部署实现快速建设,星座一期将部署72颗卫星组网,实现全球实时物联通信,提供全球商用低轨卫星物联通信服务。
这背后,是一支硬核团队逐梦太空的初心。时空道宇CEO王洋长期关注一点:尽管人类的地面网络已足够完善,但全球仍有94%的地方无信号覆盖。面对这一冰冷的数字,建设卫星星座迫在眉睫。
王洋也曾被问到过,“花钱给没有什么人的地方通信号值得吗?”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人类会不断拓展空间的边界,例如征服无人区,甚至未来有一天走出地球,进行星际旅行。这些未来出行场景,都要依靠卫星去实现,吉利星座由此应运而生。
为何会选择低轨卫星?相比于高轨卫星,低轨卫星的成本价格下降了一两个数量级,而且时延更低。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全球共识。放眼望去,最为人熟知的SpaceX“星链计划”,同样是通过部署大规模低轨卫星,实现对全球绝大多数区域,尤其是传统地面网络难以覆盖区域的连接补充。
但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星链提供的是卫星互联网服务,是面向个人、家庭和组织机构用户的宽带卫星网络;而吉利星座提供的是卫星物联网服务,则是面向车载、机载、船载、手持终端等“移动场景”设计的窄带卫星通信星座,以“物”为核心,兼顾“人”的应急通信等场景需求。
换言之,两者产生的商业价值各有千秋。卫星互联网星座聚焦于固定场所的“高速上网”;吉利星座这样的卫星物联网星座则专注于低功耗、轻量级的通信能力,目标是“让每一个移动终端连得上”,强调短消息、状态回传等IoT通信场景,类似于“太空微信”,是构建天地融合的物联网通信新基建。
对比来看,吉利星座更“接地气”一些,其目的是实现一套更普惠、更融合地面网络、更贴近产业需求的商业低轨卫星物联网。“把卫星能力嵌入日常生活中”,才是时空道宇的终极目标。
一个商业航天独角兽崛起
毫无疑问,技术创新是支撑一家企业生存的底盘。
眼下,随着低轨星座系统的部署加速,卫星制造的需求大幅增加,市场对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模式需求迫切。Mordor Intelligence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卫星制造市场预计将达到244.93亿美元,到2029年将增长至389.6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约为9.73%。
“早期看产品,长期看量产” ,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给市场留下的深刻一课,商业航天也不例外。如何做到规模化快速量产,是摆在商业航天企业面前的一道技术难题。
在卫星制造领域,经历反复探索后,时空道宇给出的答案是——“像造汽车一样造卫星”。因为背靠吉利,时空道宇天生带有汽车基因,创造性地将卫星制造与汽车自动化产线进行深度融合,率先在浙江台州湾新区建造了一座卫星超级工厂。
而时空道宇的大本营浙江,本身就坐拥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当地的智能装备和流程体系,都是时空道宇的先天优势。依托于此,吉利卫星超级工厂实现了卫星从总装、集成、测试(AIT)的全流程智能化制造,卫星生产周期被压缩至28天以内,年产能力可达500颗,制造成本降低约45%,不知不觉间成为浙江高端制造又一张亮眼名片。
而在卫星应用领域,时空道宇已实现卫星通信技术和高精定位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落地。自2023年9月起,时空道宇自主研发的车载卫星通信技术正式实现规模化上车应用,首次搭载在极氪001 FR车型上,标志着卫星通信能力从航天级专用向民用市场规模化落地。截至目前,极氪、领克、吉利银河等多个品牌的量产车型,已标配或选配时空道宇提供的车载卫星通信技术。
在没有地面网络或地面网络中断的情况下,用户可通过车机连接卫星,使用双向卫星消息或卫星电话通话功能,实现与外界的紧急联络、位置上报、求助呼叫等服务。这一能力为公众出行提供了“永不失联的安全感”,特别适用于无人区、山区、地震等极端场景下的通信保障,彰显了卫星通信在智能出行领域的重要价值。
中国大航天时代
开始出海
长期以来,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几乎被美国和欧洲的龙头企业所垄断,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难以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实质性突破。然而,随着中国商业航天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业链的完善,吉利星座正逐步打破这一格局,开启了中国商业航天在全球市场的全面突围。
吉利星座通过精准定位全球通信基础设施薄弱、卫星通信需求迫切的新兴市场,一边建设星座,一边已成功构建起覆盖中东、东南亚、非洲、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业合作网络。这种“贴近需求、深耕本地”的战略,不仅填补了传统地面网络覆盖不足的空白,也推动了当地数字经济与智慧产业的发展升级。
依托与当地电信运营商的紧密合作,吉利星座迅速完成了多项商业验证与技术落地。以2024年为例,时空道宇与阿曼Azyan Telecom达成战略合作,商业POC测试显示通信成功率达99.15%,网络可用性超99.97%,年底计划为当地数万渔船提供稳定的卫星物联通信服务,极大提升海洋渔业的安全和效率。
4月,时空道宇与马来西亚ALTEL共同成立合资公司ADISB,正式推动吉利星座在马来西亚本地化应用落地。该项目获得马来西亚总理与通信部长等政府高层关注,未来将在数字城市、智慧农业、能源等领域推动卫星物联通信服务落地。
同时,时空道宇与沙特ATSS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支持吉利星座在沙特的技术验证、市场准入及商业应用,助力“2030愿景”战略的实施,促进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等关键领域的数字转型。
此外,吉利星座积极拓展北非和拉美等市场,与拥有超过80%市场份额的摩洛哥海事通信巨头Soremar合作,加速推进交通、能源、农业等行业的数字升级,体现了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数字基础设施的综合实力。
相比传统依赖巨额资本和长期周期的星座建设模式,吉利星座以更高效、更聚焦的方案,推动商业闭环的快速实现,体现出中国商业航天“弯道超车”的战略优势。随着全球市场布局不断深化,吉利星座未来有望在全球卫星物联通信市场中占据重要一席,成为中国航天走向国际的重要标杆。
抬头仰望苍穹,满天星斗之间,由商业卫星组成的璀璨星座熠熠生辉。用投资人的话来说, 错过“大航海时代”的中国人,决不能再错过即将到来的“大航天时代”。
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