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先后12次捐献“熊猫血”救人,他累计献血超6000毫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9 15:30 4

摘要:事情还要从2004年夏天说起,陪孩子在泉城广场游玩的王军利,无意间被一辆红色献血车吸引。从未献过血的他,看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冲动。“既然血液能救人,那正值年轻的我也能出份力。”他填写了申请表,挽起袖子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

“每次献血都是救命,这是有意义的事。”王军利,国网济南市长清区供电公司孝里供电所所长。截至目前,他的“热血”已将十余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事情还要从2004年夏天说起,陪孩子在泉城广场游玩的王军利,无意间被一辆红色献血车吸引。从未献过血的他,看着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冲动。“既然血液能救人,那正值年轻的我也能出份力。”他填写了申请表,挽起袖子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献血。

同年12月的一天,一封来自济南血站的信函送到了王军利手中。信中告知:经检测,他的血型为“RH阴性O型血”。

带着疑惑,王军利随即上网查阅资料,屏幕上的信息让他惊讶——Rh阴性血在全球人口中占比不足1%,在我国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也仅约为0.3%,因此被称为“熊猫血”。

“父母分别是B型和O型血,怎么也想不到我会是稀有血型。”王军利百感交集。他当即拨通了济南血站的电话,主动申请加入献血志愿者队伍。

不久后,哥哥王军生被检测出同样是“RH阴性O型血”。就这样,兄弟俩成了献血队伍里的“熊猫兄弟”,至今已结伴完成两次献血。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济南血液中心组织“血友会”紧急驰援四川绵阳,王军利和哥哥双双报名参加。

2006年11月10日上午,济南血站接到紧急求助,一位脑外伤病人急需“RH阴性O型血小板”,联系多位捐献者无果后,电话打给了王军利。

“病人等着救命,我马上到!”他当即请假,从长清火速赶往血站。上午11点采血,下午3点检验合格,他献出两个单位治疗量的血小板,成功挽救了这位病人。虽然从未见过受血者,王军利却深知“每次献的都是救命血”。

自2004年知晓自己是“熊猫血”后,王军利加入了济南熊猫之家公益俱乐部,手机里常年关注着全国稀有血型无偿献血志愿者群、山东熊猫血互助群的动态,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求助信息。

截至目前,王军利已累计献血12次,总量超过6000毫升,相当于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总量,已将十余人从死亡线上拉回。

在王军利的人生词典里,“奉献”从来不是单维度的词语。

“刮风下雨,一般人都往家里跑,咱得往外跑。”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供电人,他已连续11个除夕夜坚守在岗位上。

让王军利印象深刻的一次维修发生在一个风雨夜。一条线路因外力破坏出现故障,他和同事巡线至深夜11点仍未解决。由于原线路是裸铝线,他带领团队连夜研究,凌晨制定出方案,随即启动8公里线路更换工程。他背着20多公斤的抢修物资,在泥泞的山坡上徒步4公里,直到次日下午5点新线路通电,彻底消除了雨天用电隐患。

王军利带领同事深耕“村网融合”,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推动孝里供电所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首批示范点。

面对全省最大的黄河滩区搬迁社区,他和同事走遍168栋楼,精准满足1.3万余户群众的用电需求,上门服务500余次,义务宣传100余次。

黄河滩区留守老人多,他就组织网格经理摸排社区,建立76名孤寡老人、8名退伍军人、28名留守儿童的“三彩”爱心档案,定期组织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上门走访帮扶。

2023年担任北黄崖村“第一书记”后,他的脚步更勤了:争取资金安装120盏路灯,让漆黑的村路亮起来;领办水果种植合作社,帮村民拓宽销路;引进蛋鸡场项目,带动集体增收……

“无论是血液还是灯光,能温暖别人,就是最有价值的事。”从热血救人到灯火守家,王军利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出小善大爱的动人篇章。

来源:山东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