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看到不少分析,多数是从文化教育角度来谈,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含蓄内敛”,传统教育注重对“权威”“长辈”更注重倾听而非主动表达等。这些分析的确没有错,但却不够全面。接下来,笔者再提几点原因。下图是网友解释,虽然有些唯心,但角度却也新奇。
我们都知道,相比西方人,中国人的确不太擅长演讲。但问题是,无论历史还是现实皆已证明,中国人至少不逊于西方人,那么为何不如西方人擅长演讲呢?
笔者看到不少分析,多数是从文化教育角度来谈,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含蓄内敛”,传统教育注重对“权威”“长辈”更注重倾听而非主动表达等。这些分析的确没有错,但却不够全面。接下来,笔者再提几点原因。下图是网友解释,虽然有些唯心,但角度却也新奇。
首先,经济基础否定演讲
一般认知,西方文明更倾向商业文明、或海洋文明,这种文明侧重于贸易(当然是亦商人亦强盗),将此地货物运到彼地获利,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往往要能说会道,不善忽悠不善讲话的往往赚不到钱,就会面临饿肚子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属于农耕文明,相当于生产型文明,这种文明显然要求诚实工作、按照规律生产,播种的时候播种、收割的时候收割,容不得虚假,容不得夸夸其谈,否则就是饥荒。因此,中华文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不会鼓励善于演讲,而会鼓励诚实生产。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其中的“商”,其实更多的是贸易型商业,而不是生产型商业。因为贸易型商业问题太大,尤其对中国这样庞大国土的国家来说,更是难以规范,古人抑商是有其道理的。
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植于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西方对待演讲的态度。
由于中国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经济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踏实生产往往能获得相对较为稳定的产出,于是不会寄托于神灵。相反,西方经济模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时好时坏(无论强盗还是商人的收益都有不稳定性),所以寄托于神灵,由此产生宗教。或者反过来说,通过宗教情况也可以反推某些文明的起源情况。
其次,中国生产模式较散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属于“小农经济”,但其实在春秋之前,中国还不能完全属于小农经济,因为当时主要是骨制木制石制农具,青铜农具相对较少(铜矿较少),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集体协作,于是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
不过春秋之后,因为中国掌握高炉冶铁技术,就是冶炼出液态铁,然后倒入陶范中成器,以此大规模生产铁制农具。大量铁制农具的出现,使得单人耕种能力大幅度提升,兼之秦汉之后中国进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于是中国真正进入了小农经济时代。
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散”,分散在各地,由此导致缺乏演讲的环境。
但西方却不同,因为欧洲直到蒙古西征之后的14世纪才学会铸铁(鸦片战争后才学会高炉冶铁),此前用的是“块炼铁”,就是得到半融化的海绵铁,然后将之切割捶打成某个造型的器物,因此14世纪之前的欧洲,包括铁制农具在内的铁器极其稀缺。
也就是说,14世纪之前欧洲的农业生产必须集中协作,在技术上就实现不了小农经济,于是只能是封建领主下的庄园经济。
相比中国小农经济,欧洲这种庄园经济下的人口更为集中,显然更利于演讲。
第三,中国缺少宗教文化
宗教,有人辩称信仰,有人直言迷信,这个话题暂且不说,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宗教世界是虚构的,想要让人相信,往往就需要强大的语言能力说服他人。比如西方传教士,如果缺乏一定演讲能力,基本上就很难开展工作。
当然,不同宗教内部,其实也分诸多派别,彼此之间互相辩论。了解佛教史的都知道,佛家特别喜欢“辩经”,比如唐僧在国内外就多次辩经,与不同派别之人辩论等。其实,西方宗教也是这样,如今就分为多个派别。
在宗教文化熏陶下,西方人更擅长演讲也可谓顺其自然。相比之下,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道教是修今世,也更为淡定,讲究顺其自然,也不忽悠他人信教,在世界宗教中可谓一股清流),但不仅总体不占主流,而且世俗王权高于神权,宗教对中国人影响较小。
第四,空谈惨痛历史教训
不能说演讲都是空谈,但演讲中的相当部分属于空谈。而对于空谈,虽然孔子早就反对巧言令色,但中国历史上还是有过很多惨痛教训。
比如,赵括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最终导致赵国丧师失地,长平之战一战之败,打断了赵国的脊梁。又比如,魏晋时的空谈之风盛行,其中当时很多知名人士,不仅口才了得,而且还是行为艺术大师,但于国何益?最终导致五胡乱华,以及接下来的南北朝长期分裂。
可见,不是中国人不会演讲,而是有过惨痛历史教训,尤其魏晋空谈之风导致的危害,于是后世中国人普遍反对空谈。上图,是学者范鹏勇对中国人演讲的理解。
总之,基于经济基础、生产模式、历史教训、民族文化等因素,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务实认知。在这种认知下,中国人自然就很难擅长演讲,而会将精力放在生产上面。与之相应的是,由于注重实干、注重生产,而以中国如此庞大的国土和人口,自然很容易长期占据世界第一。
来源:百家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