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的都是 “感动”,有感的文字才能动人。写了这么多年的诗歌,也阅诗不少,我对诗歌的理解是诗即思,究其根本还是诗言志,诗言感。我们古代早对这个理念有精到的论述。
立秋辞
雨中思绪集
昨天拼命赶路的那场风雨
不曾抵达,植物举出诚实的果实
不说分娩的阵痛
一场雨敲碎乔木花色
午后的鸣蝉,大声呵斥秋风
不想与云朵混为一谈
所有的惊喜都成为习惯
一把旧雨伞可以沦陷
可以度寂寥,可以防山里的坏脾气
《立秋辞》的来源和创作背景(原稿)
王恩荣
法国作家缪塞说: “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说的都是 “感动”,有感的文字才能动人。写了这么多年的诗歌,也阅诗不少,我对诗歌的理解是诗即思,究其根本还是诗言志,诗言感。我们古代早对这个理念有精到的论述。
( 南朝 ) 刘勰《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 , 应物斯感 , 感物吟志 , 莫非自然。
宋 ·傅亮《应物赋序》文中有“感物兴思”
意思都是由对象物所引起的一种微妙、神秘、诗意的心理活动。
说明中国古代 “感”的内涵,《文心雕龙 . 物色》说:春秋代序 , 阴阳惨舒 , 物色之动 , 心亦摇焉。情以物迁 , 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 , 联类不穷。
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际遇都会有不同的思考, 时光剪影,岁月流年,似乎还没有察觉生活的不同,不知不觉就已到了中年。我们总有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 人生短暂的慨叹。
之前我写过一首踏入中年的诗,现在把这首诗读一下:
《又一年》
河两岸,又魔幻的出现几蹲高楼
像中年头上风吹竖直的几根稀疏头发
冬天的水泥路走着硬梆梆的像骨头
流年还在老去的地面肌肤上增添了几条皱褶
草木霜冷,日历憔悴,往事像钉子
新一年山里有平原伸过来温暖的铁臂
又一年了,打开窗户,让新年所有开阔的气息
唤醒在旧年昏迷的跌跌撞撞的文字
那年我刚从乡下调进城没多久,通过县城的文学圈窗口,展望到全国诗坛的兴盛,我写作也进入喷发期。由此惋惜在乡下耗去了二十年的黄金期,写下了这首诗,缺憾与沧桑中透露出更多的进取欲。
现在 ,对年龄际遇有了新的思考和感受,有时郁结于心 困顿于情,就有开 悟 :
“有 些人,有些事,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只因缘分不够。凡事随缘,顺其自然。 ”
“人到中年,时间教会了你坚强不屈;社会教会了你世态炎凉;生活教会了你人情冷暖。”
“ 有人说 :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所难弃者,一点痴念而已! ”
人到中年 ,已过少年无知,有时感觉满目沧桑,便理解了 辛弃疾 那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许多故事过去没读懂,现在读懂了才明白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于是 去年立秋之日行走在山上,对一些物象进一步感人生之秋而发, 与前一首中年诗比较,在特定场景,特定际遇的触感有了变化 。 更增加了几番况味:
我跑的山是我们县城的城后云龙山,其历史可溯源到春秋时期,原为晋国大夫梁余子养的封地。战国时为赵襄王的后花院,也就是赵王打猎的地方。在山上我寻找着秋天的气息,昨天还是夏天,今天就是秋天了,昨天那场夏雨没有赶上今天就停了。想到这,忽然时空复合,灵感乍现,《立秋辞》的第一句 “昨天拼命赶路的那场风雨 / 不曾抵达”就诞生了,成了我这首诗的起句。此句也颇合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
接下来,诗中立秋风物不停的腾挪转场 , 就形成了这首暗示中年人生品质的诗。我采取辞赋的惯常的展开性叙述方式:“举出诚实的果实”,一场秋雨一场寒,是自然规律;“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也是自然规律。按规律行事的就是司空图《诗品》里“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最可贵的品质。
“所有的惊喜都成为习惯”是这首诗唯一一句议论,其义即:人到中年,顺其自然,是这首诗的诗眼和核心意义,也是起承转合的“转”。而且以“风雨”意象开头,“惊喜”“习惯”结尾,说明人生在不断的收获淡定和从容,抵达坦荡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共同 表达 “ 自恰 是 最高级的人生享受 ”,这首诗里,让人与自然山川相往来 , 这里没有什么主客体之分。“感物”说的真谛就在这里。即由物及我 , 又由我及物 , 物我来回往复。对于读者而言,正如海子说 : “诗歌所求不是理解,而是对沉默和迷醉的共同介入。”,对于写作者而言,诗是对语言、世界的深刻感受,是对现实的改写也是还原。
最后一句: “一把旧雨伞可以沦陷 / 可以度寂寥,可以防山里的坏脾气”集中体现我中年自恰的人生状态,是现场,也是特定年龄阶段的自况。“任何一个文学体裁其实都是写自己”,本诗无一个“我”字,但无一处没有我,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没有我能打开更多的解读空间和想象空间,有我能使文本更直接呈现诗人的精神纬度和态度。福楼拜说过:“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
我喜欢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到了不知老之将至时,就是王维的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总之, 正如捷克诗人斯卡采尔说:诗人没有创造诗,诗就在那后边的某个地方,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我们山西诗人张二棍有一句诗:“每一枚汉字,都在挑灯夜行”。诗歌永远伴随着你的年龄,昼夜兼行,她就在那里。
二、我的一些零碎的写诗经验(好诗的标准)
1 、发现。这里我有一个经验感悟:最合适的诗句其实就在那儿,诗人的作用就是去发现,就像评论家草树说的,你不需要去增添,只需要去还原。而且还原需要个思考的过程,你必须小心翼翼地去捕捉,用灵感去遇见,否则就倏忽不见了,这个过程就像考古学家发掘古董一样,拿着刀子刷子小心的刷,一不小心就破坏了古董的完整性,就会遗憾无穷!
2 、功夫在诗外。每日好诗编辑罗曼说过,判断好诗的标准就是百读不厌,文字背后有挖掘不尽的意蕴,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海明威有冰山原理:“更少即是更多”,删除比添加素材更重要,“冰山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张执浩在《诗是人生的背景墙》中说:“一首完整的诗歌应该有两部分构成:说出的部分,和未说出的部分。如果没有前面‘说出’的那部分,后面‘未说出’的部分就不成立;但仅有‘说出’的部分,这首诗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事实上,‘未说出’的那一部分,才是成就这首诗的关键。”“高妙的写作者总是知道一首诗应该在何处停笔罢手,把更多空间余地留给阅读这首诗的人”。未说出的“那部分”其实就是评论家树才所说的语言必须溢出的自己。这也是曹东所说的“好诗常在语言之外”。
3 、新诗的原创性(创新)
一首诗,要成为好诗,就是要在一切旧事中去寻找和发现新的东西,要言说出一件已经真相大白的事物新的秘密。原创很重要,你是否独一无二地找到和发现别人从未找到和发现的感受,没有任何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强调惟一性和独创性,不断地写出别人没有写出过的语言,发展和丰富我们的汉语。世间万物都有名,而诗人就是要对万物重新命名(陌生化)。读诗是需要瞬间直觉的。读到好诗时,我们常常说眼前一亮,这一亮就是瞬间的直觉,而这直觉只有在遭遇到被重新命名的事物,才能瞬间一亮。这样就可极力避免惯性写作与同质化。
4 、及物性
写作,不管任何文章,实际上是自我与万物的一种相互关系。 福楼拜说过: “一个诗人应该把自己隐藏在作品里,如同上帝把自己隐藏在万物中”,“任何一个文学体裁其实都是写自己”。 你这个诗,是把世界放在一边,你站在一边评头论足, 进行 不及物写作。不及物写作实际上是不及自我的一种写作,根本是不及物,这些物与你一点关系也没有。人的一生是认识自我的,认识万物也是认识自我,以万物为参照。 如果写诗 缺少了自我, 就是无效写作 。
5 、炼字炼句(诗眼)
一、 炼字
如蓝野老师说: “诗歌的词句确实应该极度地准确。英语、德语世界也是这样,一时记不起哪位欧洲大师说过,用词的准确要相当于合上一个做工极好的木箱一样,要听到那严丝合缝的咔嗒一声”。
古代这样炼字炼句的例子比比皆是: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王维《书事》。“欲上人衣来”是传神之笔,一个“上”字,仿佛让人看到,坐在苍苔之间,浓浓的绿色掩映在衣服上,似乎要爬到人的衣服上。这一句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1、 炼句 把传统的主谓宾做一个变化和调整,使语义的张力达到最大化。如王夫刚老师说的,分段是逻辑的既定状态,分行就是逻辑的意外。传统的语序是既定状态,那现代炼句就是语义的意外。就是王夫刚老师说的语言的意外,打破中规中矩,要出新创新,语言的戏剧化,语言的个性化创造,获得表现的意外,获得思考的意外这么个效果。我悟出语言的意外就是陌生化,就是语义的跳跃,给读者留下思考的惊喜和空间。诗贵曲,不贵直(陌生化)。诗贵拙,不贵巧(多义性)。
(点击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直播间: )
诚挚感谢《诗刊》! 感谢 中国诗歌网!
来源:那一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