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长相多次被导演拒绝,在家“啃夫”6年,08年凭一部剧红遍全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3 02:09 1

摘要:萨日娜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演员,靠着对表演的热爱考进上海戏剧学院,梦想站上舞台发光发热。可现实给了她一记重击,长相被嫌弃,六年没戏拍,生活全靠丈夫潘军撑着。2008年,她凭一部剧火遍全国,拿下金鹰奖和飞天奖,成了家喻户晓的“国民妈妈”。

萨日娜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演员,靠着对表演的热爱考进上海戏剧学院,梦想站上舞台发光发热。可现实给了她一记重击,长相被嫌弃,六年没戏拍,生活全靠丈夫潘军撑着。2008年,她凭一部剧火遍全国,拿下金鹰奖和飞天奖,成了家喻户晓的“国民妈妈”。

萨日娜出生在内蒙古包头市,家里三代都在包头扎根。父母都是内蒙古话剧团的骨干,父亲李有忠是国家一级导演,母亲娜布琪是国家一级编剧,家里充满艺术气息。

小时候,萨日娜常被父母带去剧场,坐在观众席上看排练,演员们在灯光下表演,台下掌声不断,这让她对舞台产生了向往。她五岁就上学,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的歌舞表演,朗诵诗歌,展现出表演天赋。

九岁时,父母的学生斯琴高娃来家里做客,指导台词时专注的神情让萨日娜印象深刻,她把斯琴高娃当榜样,立志当演员。

1984年,16岁的萨日娜听说上海戏剧学院招生,瞒着父母报名。她准备了一篇自创散文《我的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还跟歌舞团老师学了蒙古舞和歌曲。父亲担心她长相不够出众,吃不了演员这碗饭,但见她态度坚定,还是陪她去上海考试。

1985年,萨日娜考进上戏表演系,与郭冬临、高曙光成为同班同学。大学四年,她全身心扑在学习上,排练小品到深夜,经常累到汗水浸透衣服。她和同学潘军搭档排练,配合默契,作品常获系里好评。

潘军11岁就演过电影《大刀记》,才华横溢,但因视力问题险些被劝退。萨日娜主动帮他排练毕业作品,陪他熬夜对台词,最终帮他保住学籍。两人从友情升华为爱情,学校禁止恋爱,他们只能偷偷约会。

1989年毕业前,萨日娜和潘军决定结婚。父母觉得两人刚毕业,经济拮据,反对这门婚事,但萨日娜认定潘军。婚礼简单到不行,潘军花250元买了个床垫,8元买了枚铜戒指,就把她娶回家。

按规定,女生需满23岁才能领证,萨日娜22岁半,差半年得交200元罚款。两人四处求人想省这笔钱,但规矩是死的,只好交罚款领证。

婚后,他们被分配到不同城市,萨日娜去了北京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潘军去了西安。新婚就分居两地,靠书信联系,萨日娜常在筒子楼里读潘军的信,攒着对未来的希望。她一心想在演艺圈闯出名堂,可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1990年,萨日娜开始跑剧组试镜。她拿着简历,挤公交辗转北京各个摄影棚,满怀期待地展示演技。可每次试镜,导演都以长相为由拒绝她,说她脸型偏圆,五官不够精致,演不了女主角。

一位名叫华友的导演甚至当面说她“长得不好看”,这话像刀子一样刺在她心上。从小被夸漂亮的她,第一次被如此否定,信心一点点被磨平。1990年到1995年,她几乎没接到任何角色,偶尔跑龙套,也只是几秒钟的镜头。

她试过做文秘、主持人,甚至报班学外语,想给自己找条后路。渐渐地,她不敢再去试镜,害怕面对导演的冷眼,索性待在家里做全职主妇。

这六年,萨日娜的生活陷入低谷。她和潘军挤在文工团分的11平米小房子里,家具只有一张床和几把旧椅子。潘军靠微薄的工资养家,偶尔从西安回来,带点水果和生活费。她每天做饭、打扫,日子过得单调又压抑。

亲戚朋友劝潘军放弃她,说她“没出息”,但潘军从没动摇。他白天忙话剧演出,晚上陪萨日娜聊天,讲上戏时的趣事,想让她重拾信心。1994年,潘军调回北京,两人终于团聚。

他见萨日娜还是没勇气试镜,急了,严肃地说她不该只做家务,上戏高材生的身份不能浪费。这番话点醒了萨日娜,她决定再试一次。

1995年,机会来了。电视剧《牛玉琴的树》剧组招演员,拍摄地在陕西黄土高原,条件艰苦,要在风沙里待一个多月,很多演员不愿去。萨日娜二话不说报了名,背着行囊去了陕西。她跟着当地村民学种树,晒得皮肤黝黑,手上磨出厚茧。

晚上,她住在土坯房,借着煤油灯看剧本,揣摩角色的情感。两个月后,她站到导演面前,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让导演当场拍板定下她。拍摄时,她穿着粗布衣裳,佝偻着背,演活了一个坚韧的母亲。

这部剧1995年播出,观众被她的表演打动,剧组拿下飞天奖短篇电视剧一等奖,萨日娜也因此在圈里有了点名气。

来源:万家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