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材料领域长期面临一项关键挑战:尽管多肽是设计功能材料的理想基元,但其组装通常依赖定向氢键模式形成稳定的一维或二维结构,难以模拟生物系统中灵活应对外界环境的动态结构。传统肽材料因刚性氢键网络导致可逆性差,限制了其在生物分子保护中的应用。
简单肽分子,可模拟自然蛋白质保护机制!
生物材料领域长期面临一项关键挑战:尽管多肽是设计功能材料的理想基元,但其组装通常依赖定向氢键模式形成稳定的一维或二维结构,难以模拟生物系统中灵活应对外界环境的动态结构。传统肽材料因刚性氢键网络导致可逆性差,限制了其在生物分子保护中的应用。
灵感来自于像水熊虫这种能在极端脱水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纽约城市大学Rein Ulijn教授和何叶(Ye He)副教授合作团队提出了一种由赖氨酸(K)、酪氨酸(Y)和色氨酸(W)组成的最小化三肽序列。这些肽通过多价侧链相互作用形成高溶解性动态集合体,在干燥过程中经历液-液相分离并固化为刚性的多孔微米颗粒薄膜。该材料可瞬间遇水重分散,并能高效封装蛋白质和小分子载荷,在再分散后保持蛋白质稳定性。这种机制模拟了自然界生物抵御脱水的保护策略。相关论文以“Adaptive peptide dispersions enable drying-induced biomolecule encapsula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博士生徐乐乐为共同一作。
作者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蛋白质的包裹效率非常高,”何叶教授表示,“我们原本没想到,这样简短的肽序列竟能实现如此出色的保护效果。” Ulijn教授补充道:“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肽分子自组织的一种全新机制,也为生物技术应用引入了一个极简、实用的材料平台。”这一发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无需冷链的疫苗运输,到新型智能响应材料的开发,该研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科学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
分子设计突破方向性限制
研究团队通过对比KFF、KYF、KYY与KYW三肽发现:当苯丙氨酸(F)被酪氨酸(Y)和色氨酸(W)替代时,氢键相互作用从骨架主导转向侧链主导。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KYW的聚集倾向性显著提高,且20-50mM浓度下核磁共振谱未出现信号展宽,证实其形成非定向动态集合体。色氨酸的引入通过π堆叠、氢键和静电作用维持了溶液态的高动态性。
图1. 肽自组装的方向性与分散性 a) KFF、KYF、KYY、KYW三肽的化学结构;b) 20mM磷酸缓冲液中肽的宏观状态;c) KFF(仅显示骨架)和KYW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快照,突出氢键相互作用;d) 序列依赖性聚集倾向(上)及氢键分布(下);e) KYW在水箱中的组装模拟;f) KYW质子化学位移扰动(50mM vs 1mM);g) 不同浓度下KYW的¹H NMR谱。
序列异构体调控微环境
六种K/Y/W序列异构体(KYW、KWY、YKW、YWK、WKY、WYK)均保持高溶解性,但色氨酸微环境存在差异。荧光光谱显示,WYK的色氨酸发射峰红移(370nm),表明其处于亲水环境;而WKY蓝移(357nm)暗示疏水微环境。核磁化学位移扰动和硫黄素T荧光响应进一步证实,序列差异通过改变π型、阳离子-π和静电相互作用强度,调控了动态疏水域的形成。
图2. 三肽分散体的序列依赖性 a) 序列异构体的聚集倾向、色氨酸溶剂可及表面积及氢键分布;b) WKY(疏水环境)与WYK(水合环境)的模拟快照;c) 溶液中色氨酸残基的3D荧光光谱;d) WKY与WYK的化学位移扰动;e) 色氨酸NH质子浓度依赖性化学位移。
蒸发驱动的智能相变
在蒸发驱动的组装过程中,20mM的K/Y/W肽溶液展现出独特行为:传统肽(KFF/KYF/KYY)形成一维纤维,而K/Y/W序列在干燥前沿发生液-液相分离,形成球形液滴。共聚焦显微镜捕捉到液滴融合动态(如WKY液滴在14秒内融合),随后在430秒固化成表面多孔结构。
图3. 蒸发驱动组装 a) 固着液滴蒸发组装示意图;b) KYW蒸发过程的光学图像;c) KYW液滴蒸发时间序列;d) KYY(一维纤维)与KYW(球形颗粒)的显微对比;e) WKY液滴融合的共聚焦记录;f-g) 固化过程孔隙形成分析。
多孔颗粒形成机制
干燥形成的颗粒呈现半球形多孔结构(图4b-c),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证实其内部孔隙达30-500nm。研究提出创新机制:液滴因内部微气腔产生浮力上升至气-液界面,扁平化后固化(图4a)。原子力显微镜测得颗粒杨氏模量达6GPa。通过溶液脱气处理可减少孔隙(图5e),证实气体在成孔中的关键作用。
图4. 浮力液滴与多孔颗粒形成 a) 蒸发驱动组装机制:浮力液滴在界面形成半穹顶颗粒;b) 表面多孔结构的SEM图像;c) FIB-SEM揭示半球形多孔内部;d) 交联KWY颗粒的TEM图像;e) AFM分析多孔结构;f) 肽组装体的杨氏模量。
粒径精准调控与瞬时可逆性
温度与缓冲液浓度可实现粒径控制:升温(25℃→60℃)加速相变,颗粒均一性提高;高盐浓度(1M磷酸盐)使粒径缩小至25μm(图5a-d)。脱气处理使颗粒体积缩小20倍且球形度提升(图5f-g)。最显著的是材料可逆性——干燥薄膜遇水瞬间重分散,再蒸发时颗粒薄膜重现,颠覆了传统肽材料不可逆组装的认知(图5h)。
图5. 尺寸控制、形貌调控与可逆性 a-b) 温度对KWY颗粒尺寸的影响;c-d) 盐浓度对WKY颗粒的调控;e-g) 脱气处理对颗粒的影响;h) KWY薄膜遇水重分散与再蒸发过程。
生物分子封装与保护效能
干燥过程中,Alexa 488染料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被高效封装于肽液滴(图6b-c)。EGFP在干燥薄膜中储存5天后,再分散仍保留荧光活性,而对照组荧光完全淬灭(图6d-f)。溶菌酶封装实验表明,干燥15天后仍保留80%活性(图6g)。机制研究表明,载荷分子先通过静电/π作用与动态肽集合体结合,相变时被包裹入液滴,与预成型凝聚体的传统封装截然不同。
图6. 干燥诱导封装与保护 a) 载荷封装机制:动态络合→液滴包裹;b) Alexa 488染料封装;c) EGFP蛋白封装;d) 干燥颗粒中EGFP荧光保留;e-f) EGFP稳定性测试;g) 溶菌酶活性保留实验。
该研究开发的K/Y/W三肽通过模拟自然界脱水保护机制(如水熊虫和植物种子的液-液相分离策略),为生物大分子存储提供了变革性平台。其干燥诱导的自发乳化、封装与瞬时再分散特性,无需机械能输入即可实现蛋白质稳定存储,在生物制药、疫苗运输和诊断试剂保存领域具重大应用潜力。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色氨酸界面组装能力在仿生材料中的拓展应用。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