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而战,《东极岛》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能打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23:00 1

摘要:《南京照相馆》让我哭到缺氧,而《东极岛》让我攥紧拳头 —— 前者撕开了历史的伤疤,让我们看清中国人为何要拿起武器抗争;

这个夏天,我们终于有了两部能让历史在银幕上真正 “活” 起来的电影。

《南京照相馆》让我哭到缺氧,而《东极岛》让我攥紧拳头 —— 前者撕开了历史的伤疤,让我们看清中国人为何要拿起武器抗争;

后者则举起了人性的火炬,让我们明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凭什么能打赢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先说说《南京照相馆》吧。137 分钟的片子让我们知道了中国人为什么而战,把 1937 年冬天的寒意直直灌进心里。

电影一开场就没给人喘息的机会:日军的炮弹轰开中华门的城墙,硝烟里混着血味,南京城的断壁残垣在黑白色调里像一幅被揉碎的画。

吉祥照相馆那个方寸之地,成了乱世里的诺亚方舟,却也成了人性的试炼场 —— 邮差阿昌本想找封救命的信,女演员毓秀只想躲个清静,老板老金守着一屋子相纸过日子,谁能想到一卷日军暴行的底片,把他们的命运狠狠捆在了一起。

让人心头发紧的,是电影里那些 “直给” 的残酷。日军摄影师伊藤举着相机,一边让翻译官喊 “都给我笑”,逼百姓摆拍亲善假象;一边纵容士兵把啼哭的婴儿像丢垃圾似的摔在地上,那声戛然而止的哭喊,比任何背景音乐都刺耳。

日军枪杀百姓时嫌 “子弹穿过身体” 拍得不够清楚,居然说 “多杀几个总能拍到”。

这些细节不是虚构,海报上明明白白写着 “取材于真实罪证影像”,每一个镜头都像烧红的烙铁,烫在观众心上。

可《南京照相馆》最动人的,不是苦难的堆砌,而是暗房里那束微弱的红光。

当老金说出 “照片不能再洗了,洗了就是汉奸” 时,当毓秀捂着嘴浑身发抖却没松开藏着底片的手时,当阿昌从只想活命变成抱着底片冲向火海时,我们突然懂了:中国人为什么而战?

为了不让孩子被当垃圾摔死,为了不让家园变成屠宰场,为了让真相不被谎言掩埋。

那些在暗房里做出的生死抉择,那些 “保底片” 胜过 “保命” 的瞬间,就是一个民族最硬的骨气 —— 我们可以死,但不能被羞辱;可以输,但不能被遗忘。

《东极岛》,则是用 133 分钟告诉我们,这样的骨气如何变成了胜利的底气。

如果说《南京照相馆》是 “忍无可忍” 的压抑,那《东极岛》就是 “无需再忍” 的爆发。

影片前半段有多憋屈,后半段的反击就有多解气。东极岛的渔民们一开始面对日军的枪,也在犹豫 “救还是不救”—— 日军驻岛三年,熟门熟路,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连孩子都不放过。

那个扭曲的日军少尉,还有那些平时跟渔民点头哈腰、接到命令就立马动手的 “熟人”,把侵略者的虚伪和残暴扒得干干净净。

但电影最妙的,就是写出了 “忍” 到 “不忍” 的那口气。

当屠刀架到脖子上,当家园要被踏平,阿赑眼里的光变了。朱一龙演的这个渔民,一开始瘦得像根海堤上的木桩,话不多,就知道护着弟弟阿荡。

可当他看到日军把乡亲们像牲口一样对待,那股子被压抑的劲儿突然就炸了 —— 潜入日军货轮那场戏,刀刀见血,没有半句废话,浑身浴血时那个笑,不是狠,是豁出去的决绝。

这就是中国人的血性:平时看着像滩涂里的石头,可真要逼到份上,能长成挡得住惊涛骇浪的礁石。

更震撼的是最后的海上营救。40 分钟的大戏,亚洲最大的 “超级水棚” 不是白搭的,水下镜头里,英军战俘在船舱里挣扎,阿荡像条鱼一样穿梭救人,百艘渔船迎着炮火冲过去,帆船上的补丁在枪林弹雨里像一面面不屈的旗。

没有精良的武器,就用渔船撞;没有先进的装备,就靠水性和胆量;没有统一的命令,就凭着一句 “老祖宗的规矩,海上有难必救”。

这场景看得人眼眶发烫 —— 中国人为什么能打赢?不是因为装备多好,而是因为我们懂得 “抱团”。

渔民们或许不认什么 “反法西斯” 的大道理,但他们知道 “一条命就是一条命”,知道别人有难不能看着,知道侵略者的刀砍过来时,攥紧拳头总比跪下强。

有意思的是,两部电影都没给日军留什么 “人性空间”。

《南京照相馆》里的伊藤,嘴上喊着 “朋友”,转头就通知关卡 “见通行证就杀”;《东极岛》里的日军,烧杀抢掠时眼睛都不眨。这种 “不美化” 的真实,反而让抗争更有力量。

《东极岛》里的陈明昊演的陈先生,平时爱说几句蹩脚英语,关键时刻冲进炮楼,烈火焚身时还在吼 “跪久了就站不起来了”。

这些角色告诉我们,抗争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事,是每个普通人心里那点 “不忍” 攒起来的劲儿。

《南京照相馆》里,扳机和快门切换的镜头,把 “记录” 和 “杀戮” 拧在一起,艺术得让人揪心;《东极岛》的水下戏占了 40%,沉船里的挣扎,海浪里的营救,真实得像把人摁在海水里。

管虎拍战争场面是真有一套,百艘渔船冲出去的时候,音响效果带着海风的腥气,连座椅都在跟着发抖 —— 这哪是看电影,分明是跟着渔民们一起在怒海里搏命。

现在回头再看,《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前者告诉我们 “为什么而战”:为了暗房里那束光,为了不被篡改的真相,为了孩子能活下去。

后者告诉我们 “为什么能赢”:为了那句 “海上有难必救” 的规矩,为了兄弟背靠背的信任,为了就算只剩木船也要迎着炮火冲的勇气。

一个是伤疤上的血,一个是伤口里长出的花;一个让我们记住疼痛,一个让我们相信力量。

走出影院时,天已经黑了,街上灯火通明。想起《东极岛》片尾,英军战俘敬礼,中国渔民抱拳回礼的画面,突然觉得,所谓 “盛世”,不就是让当年那些舍命守护的人,能在九泉之下看到今天的安稳吗?

这两部电影,一个撕开伤口给我们看,是为了不让疤痕淡去;一个举起火炬给我们看,是为了不让勇气熄灭。

这个夏天,去看看这两部电影吧。

看完《南京照相馆》,你会懂我们为什么要挺直腰杆;看完《东极岛》,你会信我们永远能挺直腰杆。

因为历史早就在那里写着:中国人的骨头,是宁折不弯的;中国人的善良,是能扛住炮火的;中国人的团结,是能打赢任何硬仗的。这,就是我们的底气,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来源:沐娱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