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商对品牌而言,是把双刃剑。渠道爆发力惊人,但失控的代价同样惨重:价格穿底、渠道互殴、假货横行、品牌形象崩塌... 很多老板痛心疾首地问:“我到底该什么时候开始管?” 答案很残酷:管控不是某个阶段的“选修课”,而是贯穿品牌线上生命周期的“必修课”,但介入的深度
品牌做电商管控:别等“着火”才找水龙头
电商对品牌而言,是把双刃剑。渠道爆发力惊人,但失控的代价同样惨重:价格穿底、渠道互殴、假货横行、品牌形象崩塌... 很多老板痛心疾首地问:“我到底该什么时候开始管?” 答案很残酷:管控不是某个阶段的“选修课”,而是贯穿品牌线上生命周期的“必修课”,但介入的深度和方式必须动态调整。 关键在于预见问题、踩准节奏、精准投入资源。
1. 起步期(0-1):别瞎铺货,埋下管控“种子”
核心矛盾: 要销量还是要秩序?生存压力下,很多新品牌饥不择食,见渠道就铺货,甚至主动找“乱价王”冲量。关键动作:渠道“做减法”: 集中资源做1-2个官方可控渠道(如品牌天猫旗舰店、品牌抖音小店)。这是你的“样板间”和定价锚点。筛选“种子”伙伴: 如果必须找分销,严格筛选1-3家核心线上经销商。签合同!明确基础要求:最低限价(哪怕宽松点)、授权区域(如限定平台)、禁止窜货。建立“存在感”: 在官方渠道清晰展示“唯一正品授权”标识,哪怕规模小,也要让消费者知道“谁是真的”。目标: 不是杜绝乱象(不现实),而是避免源头作乱,为后续管控立规矩、打基础。此时投入主要在“选对人”和“定规矩”上,而非监控系统。2. 增长期(爬坡关键):管控是“刹车片”,更是“油门”
核心矛盾: 销量快速上升,渠道开始增多、变杂。窜货、低价开始侵蚀利润、打击正规军积极性。不管,增长越快,崩得越惨。关键动作:“紧箍咒”升级: 修订经销合同,细化处罚条款(罚款、停货、终止合作)。价格管控要更严格。建立“瞭望哨”: 投入基础监控工具(如价格监测软件、舆情监控)。不需要高大上系统,但要能及时发现主要平台(天猫、京东、拼多多)的严重低价和未授权链接。精准打击“出头鸟”: 资源有限,集中火力处理影响最坏、销量最大的违规者(如头部经销商的低价、知名平台上的未授权大店)。杀鸡儆猴。平台“拜码头”: 主动与主流平台(尤其天猫、京东品牌业务部门)建立联系,了解投诉举报流程,为后续维权打基础。目标: 遏制乱象蔓延,保护核心渠道利润和信心,让增长可持续。此时投入需增加(人力+基础工具),重点在“快速反应”和“震慑”。3. 稳定/成熟期:管控是“精细活”,更是“护城河”
核心矛盾: 渠道网络复杂(自营、经销、平台官方店、跨境、内容电商等),乱象更隐蔽(如直播专供款被倒卖、跨境货回流)。假货、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剧增。不管,品牌溢价和市场份额会被慢慢蚕食。关键动作:体系化作战:工具升级: 引入专业电商渠道管理系统,实现价格、库存、授权状态的自动化监控和预警。渠道分层管理: 清晰定义不同渠道角色(旗舰店、核心经销、分销、特渠),制定差异化的供货、价格和促销策略。“堵”不如“疏”。组建专业团队: 设立专职渠道管控/电商合规岗位或小组。深化平台合作: 利用平台品牌保护工具(如阿里品牌保护平台、京东品牌维权),系统化投诉侵权链接、关店、追查货源。“疏堵结合”: 对难以杜绝的非恶意低价(如临期品、小分销商),探索官方回收、指定清货渠道等方式引导,减少对主价格体系的冲击。法律武器常态化: 对恶意侵权、售假、大规模窜货,固定证据,坚决发起民事诉讼或行政投诉。目标: 维持市场秩序,保护品牌价值和利润空间,构建长期竞争优势。此时投入最大(系统+团队+法务),追求体系化、精细化和长效化。4. 新渠道/新模式爆发期:管控要“预埋管线”
核心矛盾: 直播电商、社交团购、跨境等新渠道爆发,规则不成熟,管控手段滞后。容易形成新的“失控点”。关键动作:“快”字当先: 新渠道布局初期,就要同步研究其规则和风险点。“试点”管控: 快速制定针对该渠道的基础管控策略(如限定合作主播/团长资质、设置专属商品/价格、明确销售区域限制)。“特渠特管”: 承认新渠道特殊性(如直播要求低价),但通过专供链接、特定包装、限时限量等方式,将其对主渠道的冲击隔离。总结:
没有“最好”阶段,只有“必要”动作: 管控意识应从起步期树立,动作随发展阶段由浅入深。资源投入要匹配: 小品牌别幻想大企业的全链路系统,抓核心矛盾;大品牌也别对小问题掉以轻心。本质是利益平衡: 管控不是消灭所有渠道,而是在品牌、经销商、平台、消费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确保健康的商业生态。动态调整是常态: 市场在变,渠道在变,对手在变,管控策略和工具也要持续迭代。来源:控价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