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上海上交医学与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奥奇科技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鼎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承办的2025 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指南巡讲上海站会议顺利召开。众多血液
2025年8月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上海上交医学与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奥奇科技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鼎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承办的2025 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指南巡讲上海站会议顺利召开。众多血液肿瘤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白血病诊疗领域的前沿进展和临床实践展开深入交流,深度解读最新指南,分享突破性进展,为推动白血病诊疗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开场致辞
循指南之光,立规范之矩;聚名家之智,启诊疗新篇。会议伊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苏江教授的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进行了精彩致辞。近年来白血病诊疗领域发展日新月异,靶向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手段,且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希望与会者借此平台,深入了解国内外白血病治疗的新方案与新药物,将前沿理念、先进技术及规范诊疗标准带回临床一线,助力白血病患者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同时,期待医学同道们在攻坚克难的医学道路上凝聚智慧、携手并进,推动白血病领域的规范化与个体化发展迈向更高台阶。
张苏江教授主持
马军教授致辞
胡豫教授致辞
沈志祥教授致辞
吴德沛教授致辞
纪春岩教授致辞
赵维莅教授致辞
学术报告
01创新方案赋能,提升移植疗效新高度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少元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韩明哲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姜尔烈教授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方法助力疗效改进”为题,剖析移植技术优化对预后的积极影响。
高危急性白血病生存率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治愈手段。其团队深耕移植优化策略,通过研究发现预处理中活性氧对造血干细胞的损伤机制,改良预处理方案,降低了疾病复发率;并通过提高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剂量促进血小板植入,减少并发症。同时,积极探索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策略,进一步结合AI模型预测高危人群以实施精准干预,效果已得到初步验证。此外,团队还探索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回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新方案,以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良好。这些新方法为提升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提供了重要思路。
王少元教授、韩明哲教授主持
姜尔烈教授作主题报告
02挑战与机遇:FLT3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一线治疗新格局
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季石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分享了新诊断FLT3突变AML的诊疗进展。
FLT3-ITD突变是新诊断AML常见的驱动突变,患者长期生存不佳,国内一线FLT3抑制剂存在空白。鉴于此,学者们围绕新诊断FLT3突变AML的治疗展开深入探索,初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仅吉瑞替尼获批用于难治复发患者,然而一线尚无获批药物。维奈克拉联合化疗、索拉非尼联合强化疗等方案获益有限;米哚妥林仍有进一步的提高空间;奎扎替尼联合强化疗可带来更深缓解、改善生存,降低复发率,为诊疗提供新方向。
王季石教授、牛挺教授主持
陈苏宁教授作主题报告
03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AML中的“高危信号”解析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罗建民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梁洋教授分享了TP53突变MDS/AML的诊疗进展。
MDS是一种克隆性恶性疾病,约85%的MDS患者存在基因学异常,其中,携带TP53突变的MDS/AML患者预后不佳。在治疗策略上,临床需结合患者年龄、突变类型综合制定方案。目前常规治疗策略为强化疗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MAs),如阿扎胞苷或地西他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无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三氧化二砷(ATO)和APR-246的临床探索已显示出一定潜力,有望为TP53突变的MDS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江倩教授、罗建民教授主持
梁洋教授作主题报告
04抽丝剥茧:分子分型助力MDS精准诊疗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林花教授和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陆滢教授的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佟红艳教授围绕《MDS诊治进展》作精彩报告。
MDS异质性较强,导致治疗方案难以统一。分子分型因能区分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MDS亚型,正逐步成为MDS诊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国际共识分类(ICC)2022分型标准与基于二代测序(NGS)的分型为精准区分MDS亚型提供了可靠依据。在预后评估方面,修订版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M)对60岁以上患者的风险分层展现出更优的区分效能。需关注的是,临床在制定MDS分层治疗策略时,需结合细胞遗传学、核型及多组学整合分析,以实现精细化风险分层,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杨林花教授、陆滢教授主持
佟红艳教授作主题报告
05不止于缓解:老年AML患者治疗新策略
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葛峥教授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睿娟教授的主持下,北京朝阳医院主鸿鹄教授分享了老年白血病的治疗新方案。
老年AML患者面临传统治疗缓解率不足、疗程长、感染风险高的困境,亟需新疗法突破瓶颈。维奈克拉的应用为这一群体带来转机,其联合方案(如DAV[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维奈克拉])不仅提高了缓解率,更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探索的VAG方案(维奈克拉+阿扎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将单疗程缓解率提升至81.6%,预期1年总生存期(OS)率达60%,且安全性良好。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方案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葛峥教授、张睿娟教授主持
主鸿鹄教授作主题报告
06AML诊疗:以分子分型为基石,构筑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晓菁教授以《靶向药物下AML治疗新趋势》为题作报告。
目前,AML的诊疗已迈入精准医学时代,ICC通过调整原始细胞阈值、纳入新型遗传变异、优化分层逻辑,实现了对疾病更精准的定义;欧洲白血病网(EL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急性髓系白血病指南2025版》及《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4版》均更新了危险分层标准,尤其对FLT3-ITD等分子标志的细化,为个体化风险评估奠定基础。在治疗方面,AML已进入靶向治疗时代。BCL2抑制剂、FLT3抑制剂、IDH1抑制剂等药物在各项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良好获益,为临床使用提供了坚实依据。目前,不论新诊断还是复发/难治性AML,均推荐根据突变类型进行靶向治疗。
梅恒教授、阎骅教授主持
颜晓菁教授作主题报告
07“精”益求精:《CSCO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指南2025版》拥抱精准医学时代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瑾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包维莺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迎教授对2025 CSCO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指南更新进行解读。
新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指南基于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疾病诊断到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再到复发难治患者的治疗均有更新。诊断方面,强调以分子遗传学检测为精准诊断的支撑,将NGS检测潜在的融合基因和致病突变前移至I级推荐,同时将Ig/TCR免疫组库NGS测序(深度10-6)前移至II级推荐。治疗方面,免疫治疗成为核心,覆盖各阶段及不同类型患者。对于复发难治患者优先推荐参与临床研究,并将原本的CAR-T治疗明确为纳基奥仑赛。王瑾教授、包维莺教授主持
王迎教授作主题报告
08逐本溯源:髓系疾病“恶性循环”机制的新认知与靶向契机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婷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丽教授的主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许书倩教授分享了髓系疾病中病态造血的相关机制探索。
其研究团队围绕髓系疾病“原始细胞异常增殖-病态造血代偿-恶性克隆固着”这一核心病理循环开展研究,揭示了关键调控机制与潜在治疗靶点。单细胞分析结果显示,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均存在“应激红系造血”特征,通过TGF-β通路异常激活,但调控因子不同(AA依赖NFE2,MDS依赖GDF15),这为临床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了依据。功能研究证实,S100A9在正常、应激及病态造血中非必需,不影响疾病进展;而FABP4通过调控多条代谢通路,维持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功能,为AML的代谢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发现为髓系疾病精准分层与靶向策略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杨婷教授、陈丽教授主持
许书倩教授作主题报告
09靶向免疫,精准出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迈入新“免疫时代”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钰教授和许晓倩教授的主持下,陈丽教授分享了2025年国际会议中DLBCL一线治疗的前沿进展。
随着免疫靶向药物的飞速发展,我国恶性血液肿瘤治疗策略持续优化。基于POLARIX研究5年亚洲数据,Pola-R-CHP方案(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已成为初治DLBCL的新标准,提升患者生存获益。针对不同人群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也取得关键突破:高危患者采用双抗联合Pola-R-CHP方案,可提高完全缓解(CR)率与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老年体弱患者采用含双抗的非化疗或轻化疗方案,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可控。未来,依托双抗等新型治疗手段,结合生物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将进一步提高DLBCL的治愈率。
陈钰教授、许晓倩教授主持
陈丽教授作主题报告
会议总结
循指南之规,踏治疗新程;聚众智之力,攀医学高峰。会议最后,张苏江教授和纪春岩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本次会议汇聚领域内的中青年专家,围绕白血病、MDS等疾病带来前沿讲题,完整呈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决策的全链条进展。这场学术盛宴不仅为与会者搭建了高质量的知识交流平台,更彰显了血液学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与传承力量,凸显了我国血液肿瘤领域正从“规范化”迈向“精准化、个体化”的核心趋势。
张苏江教授总结
纪春岩教授总结
编辑:Isa、Lanie
审校:Isa
排版:Nicole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