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显示,马蹄提取物在36小时内可清除体内约45%的炎症因子,这个数据一出,很多人惊呼:这是“天然消炎药”?可别急着往家囤,咱得先把这事“扒干净”了再说。
马蹄这种在菜市场常年“默默无闻”的传统食材,最近因为一项研究火了。
研究显示,马蹄提取物在36小时内可清除体内约45%的炎症因子,这个数据一出,很多人惊呼:这是“天然消炎药”?可别急着往家囤,咱得先把这事“扒干净”了再说。
先说人最熟的那个感觉:“炎症”两个字听着遥远,其实就在你我身边。皮肤泛红、关节酸胀、嗓子发痒、饭后肚子胀,这些表面没什么大事的“小毛病”,背后不少其实是低度慢性炎症在作祟。
慢性炎症就像屋里的火星子,看着不大,烧久了能把墙体结构都搞塌。它和糖尿病、动脉硬化、肥胖、肿瘤甚至老年痴呆都脱不了干系。
身体为什么会“着火”?原因太多了。吃得太油、睡得太晚、动得太少、气得太狠、感染太频、压力太大,都能把炎症按钮按下去。按一次没事,天天按,身体就开始“自焚”。
这时候,炎症因子——也就是身体释放出来的“求救信号”——开始飙升,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这些名字陌生但杀伤力极强的“化学信使”,会在全身游走,让免疫系统误把自己人当敌人。那马蹄,是怎么插手这场混战的?
一项发表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2024年研究指出,马蹄中富含的一种叫“荸荠多酚”的植物活性成分,能显著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NF-κB通路,说白了就是身体“发炎开关”的总控台。它一旦被按下,炎症因子就像洪水一样决堤。
如果有办法踩住这个刹车,身体就能慢慢“熄火”。研究人员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到,在马蹄多酚干预后,TNF-α和IL-6的水平在36小时内下降了约45%,这意味着炎症反应被实打实地“砍了一半”。
但别着急把马蹄当药吃。实验用的是高纯度提取物,剂量和日常吃几颗马蹄不是一个级别。你真要靠吃马蹄来抗炎,那得吃到让肠胃先罢工。
不过话又说回来,马蹄能被选中,不是偶然。它本身就有“地下苹果”的称号,富含水分、低热量、高膳食纤维,而且含有一种天然抗氧化物——槲皮素。
槲皮素就像身体里的“灭火器”,能在细胞层面阻断氧化链反应,减缓炎症蔓延。这也是为啥,有人饭后吃点马蹄觉得肚子舒服、口腔清爽——不是心理作用,是真有点“灭火”功能。
不少中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人群,身体里长期处于轻度炎症状态,但不自知。低度炎症不像发烧、流脓那么明显,它像是室内的二手烟,没呛死人,却在默默毒害肺。
体检时看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就是炎症在敲门了。这个时候,如果能通过饮食调整,把“火苗”压下去,身体的修复力会大幅提升。
可别误会,马蹄再好,也不是万能钥匙。它不是药,也不替代药。误区就在这儿:一听马蹄抗炎,就觉得能戒药、能治病,结果耽误了治疗。临床上见过太多“自然疗法”耽误黄金期的病例,尤其是慢性炎症相关的癌前病变,拖一拖,灾难就来了。
那马蹄到底该怎么吃,才有点“靠谱效果”?几个建议,供你参考:
一是别过量。马蹄性寒,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吃多了反而拉肚子,尤其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别贪口。
二是别生吃。虽然很多人喜欢生吃马蹄脆甜口感,但它可能携带姜片虫卵,吃进去容易感染寄生虫或引发胃肠炎。熟吃更安全,清蒸、煮汤、炖肉都行,不影响它的抗氧化成分。
三是别孤立吃。马蹄不是灵丹妙药,和绿叶菜、粗粮、豆类、坚果搭配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抗炎饮食网络,就像打仗得有“联合作战”,光靠一个兵,赢不了仗。
四是看时令吃。马蹄属水生植物,湿地养出来的东西,春秋吃最合适,夏季高温湿热时吃太多,反而加重肠胃负担。
从机制上讲,马蹄抗炎不是空穴来风。但要真正让身体“灭火”,得靠生活习惯整体调整。比如充足睡眠能让皮质醇节律恢复,抵御炎症;适度运动能激活巨噬细胞清除“垃圾蛋白”;心理稳定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减少炎症因子释放。这些才是真正的“抗炎基石”。
我们诊室里,一个常年吃消炎药的阿姨,后来在营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增加抗氧化食物摄入,减少加工肉类和高糖食品,3个月后复查,IL-6指标下降了近30%,药量也逐步减少。不是马蹄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体思路变了。
还有个常年熬夜的IT男,脸上总是浮肿、口腔溃疡不断,检查发现TNF-α超标,肝功能也开始异常。调整作息、戒宵夜、增加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蔬果摄入后,状态明显好转。这才是抗炎的真相:不是靠某一个“神食材”,而是从源头灭火。
马蹄的确是个好食材,但它不是主角,是配角。真正的主角,是你每天怎么吃、怎么睡、怎么动、怎么情绪稳定地过日子。马蹄能帮你灭火,但你得别再自己点火。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荸荠多酚对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24,40(3):215-220.
[2]李文红.槲皮素的抗炎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分析[J].现代食品科技,2023,39(9):112-118.
[3]刘彦君.慢性低度炎症与非传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4):345-350.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