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古树茶 - 临沧凤庆茶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8 15:04 3

摘要:临沧市是一个古老的茶区,适宜种植茶叶遍及 8 县(区)各个乡镇,除个别地段石灰石土呈碱性 外露,绝大部分属适宜茶区。全市共有宜茶面积 200 多万亩,现种植茶叶面积 90 万亩,占宜种面 积的 22.2%,占全省宜茶面积的 35%。

临沧市是一个古老的茶区,适宜种植茶叶遍及 8 县(区)各个乡镇,除个别地段石灰石土呈碱性 外露,绝大部分属适宜茶区。全市共有宜茶面积 200 多万亩,现种植茶叶面积 90 万亩,占宜种面 积的 22.2%,占全省宜茶面积的 35%。

凤庆县是临沧市茶叶种植历史最悠久,茶叶在古籍中记载最多,影响最大的县。凤庆原名顺宁, 古为蒲蛮之地,故亦称蒲门。《明史·土司传》说:“顺宁府,本蒲蛮地,名庆甸。”两汉(公元前 205 ~公元 220)时属益州郡。三国(220 ~ 280)时属益州永昌郡。唐代(618 ~ 907)属剑南道姚州, 后复为云南郡地。宋朝(960 ~ 1279)属永昌府。元泰定四年内附后设顺宁土府。天顺元年(1328), 设顺宁府宝通州、庆甸县。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土归流后设顺宁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置顺宁县。1950 年 2 月 22 日顺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 年属大理专区;1954 年 8 月 26 日改名凤庆县; 1956 年改属临沧专区(今临沧市)。

凤庆老城

凤庆县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是古代居住在凤庆的濮人认识和采集利用野生茶叶,并逐步把野生茶树 培养驯化为栽培型茶树,形成凤庆独有的顺宁本山茶,顺宁源头大叶种茶和顺宁丛茶等原始优良茶种。 如今,生长在小湾香竹箐等地的古茶树、古茶园当为其所种植。史书记载凤庆早在明清以前就有顺宁大 山茶经下关、丽江销往康藏的贸易往来,明朝开始又引进部份茶树良种进行推广试验种植,据民间传说 明万历年间,土司勐老四栽植 50 株茶苗于房前屋后成活 17 株。数年后揉制自饮茶味芳香,于是土司爱 慕提倡传播,首先由寺庙僧人种植,后来民间效尤。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双江傣族第 11 代土司罕木庄发送顺宁茶籽数百斤,按“10 户头”分发种植, 后称源头种,意即勐库茶种繁殖的原种。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县实业团团长甘自东上书琦璘太守提倡种茶,得到采纳。顺宁知府琦璘、 乡绅陈维寅各捐银 50 两,委甘自东负责推广种茶。由勐库购进茶籽 1.5 吨辟凤山种植,成长 5 万余株。

民国元年(1912),张汉皋署府事,认为凤山既宜种茶,又添购茶籽分发各乡继续推广。民国 7 年凤山 茶园收益渐增,为了便利管理将实业所移于凤山并在凤山繁种推广,乡民见凤山茶叶种植成功,且茶叶 销路渐广获利甚厚,竟相连片开山种植并推广到各区。

这一时期茶叶已由原来乡民园埂少量种植,开始 向以官商豪绅为主投资雇工开辟荒山成片大面积发展。从现在生长于凤庆县一些乡镇村寨的百年以上栽 培型古茶树看,有单株定位栽的,有成行成排等距离栽的。

如凤庆县腰街乡新源村箐口农业合作社的 50 亩左右包谷地埂边,人工栽培的“本山茶”林状地成行等距离排列,现尚存 218 株,一般株高 5 ~ 7 米, 主杆直径 30 ~ 60 厘米;小湾镇的梅竹、锦绣各村、鲁史团结、大寺乡平河等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也多为 等距离成行排列;其余各地的也多为定位种植。其种植技术如《茶经》所述:“法如种瓜”民间称为“打 大窝塘”,即挖 30 ~ 60 厘米的坑培入肥土,杂以路肥栽植,栽后浇定根水。

古代的这一种植技术,一 直沿袭到明末清初。《顺宁县志初稿》李少庵《顺宁茶业概况》说:“茶叶在植物中,系属木本,宜温湿, 水份不可过多,故须选择陡坡山地。每当清明后,雨水落地时,即行栽植。在春初将事先所选购茶种, 置于木桶中,用水浸透,并在园圃内选地数墒,先将本土捶铁,后上浮土,摊平,将泡透茶籽,安放于 浮土之上,后再加薄土一层,将种籽掩尽无露于外,再覆以稻草,以防浇水时冲动茶种,及鸟类之伤害。 一月将近清明,幼苗已有四寸左右高,一俟落雨,即行拔苗,然后雇工前往山地栽植,每株距离 1 公尺, 顺序栽毕。”《顺宁县志初稿》记载的这一茶籽育苗法,除待育茶籽不再实行用水浸泡外,其他各规程 一直沿袭至 80 年代。

《顺宁县志初稿》之李少庵《顺宁茶业概况》:“顺宁居本省西南部,即过去蒲蛮地。山高林密, 沧江环流其间,四季气候,相当温和。距西门外不数武之西凤山,环山约数十里,普遍种茶,县建设局 6设于半山,主持推广茶业业务。笔者过去任职该县,对凤山茶之品质、种法等,深表满意。”

“凤山茶之种植,始于清末,自选种播苗,以迄成林,需时 5 年。迨至护国军兴,本省出师川黔, 顺宁人服役军中者甚伙,随军携带茶叶,到处宣传,因之受人赏识。后复有人设庄收购,运川销售,因 之销路大增。目前凤山茶树,约计 5 万余株,每株年可采茶叶 1 斤,总计可得 5 万余斤,除供当地消费 外,大部均售于腾越及喜洲帮,以及南防一带商帮。民二十年(1931)前后,一般绅民人等,见凤山的 茶业成功,竞相栽植,附郭之东凤山及盘陀石一带,均已栽植成功,甚而推广至于各区,数量之增加, 恐较凤山的产量,超出百倍以上。惟顺宁土壤,东部接近蒙化,系属赤色,土质不佳。南部接云缅,系 属黑色,土质优良,故产品特善。

今日行销全国各大埠及国外的顺宁茶,都冠以凤山字样,用意恐系借 西凤山优良茶叶而加以宣传推广。”民国 20 年(1931)凤庆县茶园面积 25 000 多亩,生产茶 25 000 多担。 《顺宁县志初稿》载:“顺宁每年财政以茶叶税收最多。”

1949 年,全县有茶园面积 3.15 万亩;1957 年 底,茶园面积达 62 860 亩,总产 1 433.8 吨;1958 年,全县茶园面积 64 060 亩,其中可采面积 41 400 亩, 总产 2 057.35 吨;1982 年开始,全县低产茶园改造进入全面推广普及阶段;到 1986 年,全县茶园面积发 展到 173 731 亩,低产茶园改造面积 98 000 多亩,总产达 4 438.3 吨;1986 年,凤庆县被列为云南省第一 批茶叶出口基地县。1990 年,基地建设完成投资 2 850 398 元,其中技术培训中心 616 854 元,茶园建设 2 233 544 元;全县茶园面积达 198 259 亩,其中可采面积 129 815 亩,茶叶总产 5 463.4 吨。2004 年,全县 有茶园面积 204 803 亩,产量 64 746 吨;2005 年,茶园面积达 217 875 亩,其中高优生态茶园面积 53 939 亩, 茶叶总产量 76 340 吨。从此,凤庆县成为云南最有影响、临沧市最古老的茶区。

来源:威廉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