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病房内,99岁的抗战老战士刘树峥静卧病床。儿子刘毅轻步上前,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递到老人眼前。刘树峥嘴唇微动,干瘦却依然有力的手臂紧紧握住那枚承载着烽火记忆的勋章。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病房内,99岁的抗战老战士刘树峥静卧病床。儿子刘毅轻步上前,将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递到老人眼前。刘树峥嘴唇微动,干瘦却依然有力的手臂紧紧握住那枚承载着烽火记忆的勋章。
“爸,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了,还会有新的纪念章。”刘毅在父亲耳边轻声说。
刘树峥虽已不便言语,但紧握勋章的动作仍在无声诉说着用青春热血投身抗战的岁月。
战火点燃少年心
1925年9月,刘树峥出生于山东省原长山县。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岁的他正在长山中学读书,校长是著名抗日英烈马耀南。英雄校长的言传身教,在少年刘树峥心中播下了抗战的火种。然而,战火无情吞噬家乡,长山沦陷,学校被迫关闭。少年刘树峥辗转至书店当学徒。正是在这里,他亲眼看见了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想抢谁就抢谁,想杀谁就杀谁!”“日军欺负中国人,太坏了!”多年后,刘毅仍清晰记得父亲讲述时那切齿的痛恨。民族的苦难,同胞的惨状,深深烙印在少年心头。
引导刘树峥毅然走上抗日道路的,是他的三叔刘光鲁。1940年7月,长山区组织召开“抗战三周年”纪念大会。年仅14岁的刘树峥挤在人群中,台上三叔刘光鲁那如铁锤般铿锵有力的话语,字字句句砸在他的心上。国破家亡的悲愤,驱逐外侮的渴望,在刘树峥心中如岩浆般翻涌。大会结束后,他再也按捺不住,跑到刘光鲁面前,仰起稚嫩却无比坚毅的脸庞,郑重宣告:“我要参加革命!”
刘光鲁蹲下身,眼中闪烁着欣慰与期望的光芒,用力拍了拍刘树峥的肩膀:“好!一定要好好干!我们要把日军赶出中国!”
这句沉甸甸的嘱托,成为了少年刘树峥行动的号角。经刘光鲁引荐,14岁的刘树峥正式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
少年团长的烽火担当
参加革命后,刘树峥担任山东省原渤海专区长山区儿童团团长,年纪虽小,肩上却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他带领着数百名与他年龄相仿的少年儿童,在烽火硝烟中迅速成长:站岗放哨,监视敌情;穿越封锁线,传递重要情报;编排抗日剧目,宣传救国理念……“国难当头,敌人欺负到头上,必须把他们赶走!”这朴素而炽热的信念,正是少年刘树峥挺身而出的初心。
一年后,刘树峥转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斗争环境异常残酷的原清河区。这里处在多个战略区之间,日军频繁“扫荡”“蚕食”“清乡”。“那个时候,父亲他们白天深入群众,组织抗日力量,晚上就参加军事行动,配合部队袭扰敌人。”刘毅讲述道。
为执行“敌进我进”的方针,刘树峥与战友深入敌占区开展抗日工作,恢复建立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基本上是徒步走遍各个镇、乡、村,自备干粮。”刘毅回忆父亲讲述的故事说:“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后不断重建,星火不灭,方能燎原。”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树峥继续南征北战,参加了解放战争,并于1949年扎根万县(今重庆万州)。离休后,他亲眼见证了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晚年生活富足,但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年代锤炼出的俭朴作风,并将这份精神融入家风,常以亲身经历告诫子孙:“不能忘记过去,不要忘本。”这份坚守,正是始于少年时代那腔“把敌人赶出去”的热血与担当。
来源:微万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