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出现了比较陌生的病毒叫基孔肯雅病毒,各地也出现了不少的病例,尤其是广东省,感染人数超过了2千,而且还在不断的传播中。
最近出现了比较陌生的病毒叫基孔肯雅病毒,各地也出现了不少的病例,尤其是广东省,感染人数超过了2千,而且还在不断的传播中。
面对不断的扩大感染面,国家卫生健康部为了更好的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对基孔肯雅病毒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制定并发布了《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现将基孔肯雅病毒的信息做一整理,为大家能更好的解读核心内容。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α病毒)。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在血液中复制(病毒血症),可播散至多个组织器官,直接侵袭及引发强烈炎症反应,尤其针对关节滑膜、肌肉、皮肤和内皮细胞,导致显著的关节和肌肉疼痛、皮疹。
基孔肯雅病毒对热较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类、碘伏和季铵盐化合物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传播方式是人-蚊-人,病人在病毒血症期(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4-5天)被蚊虫叮咬,可使蚊虫感染(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该蚊再叮咬他人时传播病毒。
其他途径(较少见):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急性期(通常持续3-10天)
1,发热
通常为中低热为多,部分患者突发高热, 常高于39°C。热程为1-7天。
2,关节痛
关节痛基孔肯雅病毒的典型症状,多为对称性,常伴显著肿胀和僵硬,活动受限。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
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3,皮疹
多在发热后2-5天出现,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疹,主要位于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数天后可消退。
4,肌肉痛:全身性。
其他常见症状:剧烈头痛、背痛、恶心、呕吐、结膜炎、乏力。
四、 治疗药物基孔肯雅病毒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退热止痛: 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用于缓解发热、关节痛和头痛。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考虑出血风险。
止痒:皮肤瘙痒者可予抗组胺药物口服或炉甘石洗剂外用。
急性期过后关节疼痛,可适当用些外用贴膏等缓解。
充分补液休息: 基础支持治疗非常重要。
基孔肯雅热是由蚊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以发热、剧烈关节痛和皮疹为典型特征。目前治疗主要为缓解症状(退热止痛),强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并避免早期使用NSAIDs。预防的核心在于防蚊灭蚊,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来源:粱间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