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也在持续发展和演进,0day漏洞、无文件攻击等使目前的网络攻击变得更加隐蔽。在此背景下,依赖规则和特征码的传统威胁检测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安全防护需求,组织亟需采用融合人工智能、行为分析和主动威胁狩猎等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也在持续发展和演进,0day漏洞、无文件攻击等使目前的网络攻击变得更加隐蔽。在此背景下,依赖规则和特征码的传统威胁检测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安全防护需求,组织亟需采用融合人工智能、行为分析和主动威胁狩猎等创新技术的高级威胁检测机制。本文收集整理了当前在高级威胁检测工作中应用效果较突出的10种先进技术,可以成为组织新一代高级威胁检测能力构建时的核心手段。
1、AI驱动的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已成为现代威胁检测架构中的基石。它们能够以自动化方式处理来自网络流量、终端日志和用户活动等多源维度的海量数据信息,并建立正常的访问行为基线,精准识别偏离基线的异常行为,而这些异常往往是恶意攻击活动的早期信号。
机器学习算法会分析过去常见的网络攻击模式和威胁情报,构建全面的行为分析模型,并且能持续学习、动态调整检测参数,在提高检测准确性的同时减少误报。不过,基于机器学习的威胁检测对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清洁度要求很高,同时在将分析结果传达给分析师时,需要将其转换为人类分析师可用的东西。因此,高性能机器学习模型的开发往往是一个耗时且资源密集的过程,需要借助AI技术来降低模型构建和优化时的挑战。
2、基于沙箱的动态分析
威胁检测沙箱技术主要通过在受控的虚拟环境中隔离并分析可疑文件,让恶意软件在不影响生产系统的前提下 “自由” 运行,从而实现对其行为的全面观察。与依赖静态特征码的传统方法不同,威胁检测沙箱会基于运行时行为来动态检测威胁,因此对多态恶意软件和零日漏洞攻击尤为有效。
威胁检测沙箱通常会部署多种配置的虚拟机,涵盖不同操作系统和软件版本,确保检测的全面性。在分析过程中,系统会记录所有系统调用、网络连接和文件修改,形成详细的威胁行为档案,为后续防御提供依据。
3、蜜罐与蜜标技术
蜜罐是一种主动检测未知威胁的诱饵系统,用来引诱网络攻击者,将他们对实际目标的攻击诱骗转移到特定的分析区域。一旦攻击者与蜜罐进行交互,系统就可以收集攻击和攻击者采用的战术、技术和程序(TTP)方面的信息。
为了引诱攻击者,蜜罐需要做得很逼真,并与实际生产网络隔离部署,这使得希望构建主动式入侵检测能力的安全团队很难对其进行设置和应用扩展。为了确保蜜罐系统应用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组织需要采用新的方法,比如新一代的蜜标(honeytoken)技术。蜜标之于蜜罐就如同鱼饵和渔网的关系。相比于整体的蜜罐系统应用,蜜标技术所需的资源大大降低,但在入侵检测和攻击分析方面却同样非常有效。
企业可以把新一代蜜标技术理解成是蜜罐系统的一个子集,旨在看起来如同正规的凭据或密文。当攻击者触发蜜标时,会立即发起警报。这使得安全分析师可以根据一些所收集的攻击指标迅速采取行动,比如IP地址(区分内部源头和外部源头)、时间戳、用户代理、起源以及记录在蜜标和相邻系统上执行的所有操作的日志。
4、情报驱动的威胁狩猎
情报驱动的威胁狩猎是一种主动式威胁检测方法,旨在将海量的威胁情报转化为组织的主动防御能力。在这种方法中,安全分析师需要广泛利用从各种来源所获取的威胁情报,包括厂商通报、安全研究机构、安全社区,以及一些暗网监测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关键入侵指标(IOC),如恶意IP地址、域或文件哈希,威胁猎人可以主动搜索组织内特定威胁的存在或潜在影响。
在高级威胁检测工作中,由情报驱动的威胁狩猎方法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狩猎活动的背景和重点。通过了解特定威胁者的战术、目标和工具,分析师可以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威胁检测策略。这种方法还可以实现安全社区内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共同加强防御并破坏对手的活动。
5、用户和实体行为分析(UEBA)
UEBA 技术已被广泛证明了是快速识别未知网络威胁的绝佳方法之一,通过建立基线行为模式,分析师能够识别可能造成安全风险或内部威胁的异常行为。它运用统计建模和机器学习,从登录时间、地理位置、数据访问模式、权限变更等多个维度分析用户行为,并动态计算风险评分。例如,当用户在非工作时间从陌生地区登录,或突然访问敏感数据时,UEBA 会自动提升其风险等级,提醒安全团队关注。
基于行为的威胁检测方法需要使用当前信息定期更新基线,以保持相关性和准确性。因为用户行为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定期更新基线以覆盖新的、不同的、非可疑的行为。
6、实时网络流量分析
传统的威胁检测方法大都是基于规则和特征码进行已知威胁的监测,而难以识别未知威胁,且对正在发生或已造成损失的入侵行为也难以做到完整的溯源取证和损失评估。然而,所有网络攻击必定会产生网络流量,且攻击流量有别于正常流量,再高级的攻击都会留下网络痕迹,所以网络流量分析是应对网络攻击行之有效的手段。
现代企业要实现高级威胁检测,就必须要对网络流量情况有深入和及时地了解,从而及时发现和高级网络攻击相关的异常网络活动,如数据泄露或未经授权的访问尝试等。此外,通过对网络流量的详细分析,组织还能够了解各类数据在网络中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有助于识别网络基础设施中的漏洞和弱点,从而增强整体安全性。
7、基于YARA 规则的威胁检测
YARA是一种用于识别和分类恶意软件样本的开源检测规则,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定义规则来匹配文件中的模式,从而检测恶意软件。YARA规则由一组检测条件组成,这些条件可以是字符串、正则表达式或其他特征。YARA规则的灵活性和强大功能使其成为当前恶意软件分析师和逆向工程师的最常用检测工具之一。
YARA规则的基本结构包括三部分:元数据、字符串和条件。除了基本的字符串匹配,YARA还支持一些高级功能,帮助提高规则的检测能力和灵活性。例如:YARA支持使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复杂的字符串模式,从而更灵活地定义匹配条件;YARA还提供了一些内置模块,允许访问文件的特定属性,如PE模块、ELF模块等,从而编写更复杂的规则,检测特定文件格式的恶意软件。
8、基于Sigma 规则的威胁检测
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安全分析师需要借助各种类型的安全工具,了解和威胁活动相关的攻击信息。Sigma是一种针对日志文件的通用检测规则格式,主要用于描述基于安全日志信息的威胁检测规则。该规则以标准化、跨平台为核心优势,其检测逻辑可轻松转换为多种安全平台及工具的查询语言,实现了不同工具和环境下的一致威胁检测,同时也便于安全社区共享检测规则。
Sigma规则由一些关键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作用:
Header(头部)部分包含规则的基本信息,如名称、描述、作者、日期、标签等;
Detection(检测)部分是Sigma规则的核心,定义了要匹配的日志模式;
Output(输出)部分定义了规则匹配后应采取的动作,如生成告警、触发响应等。
通过编写并应用Sigma规则,分析师可以更加快速地检测出多种潜在的安全威胁,如恶意软件活动、数据泄露、未授权访问等。
9、可扩展威胁检测和响应(XDR)
XDR技术被誉为解决安全威胁检测孤岛问题的“瑞士军刀”。相比传统的单点式威胁检测工具,它代表了一种较先进的安全技术理念,旨在实现多种威胁检测能力的集成和融合,并成为能够上下联动、前后协同的有机整体。
目前,主流的XDR方案正在快速的发展演进中,其应用价值也远超其最初的威胁检测范畴。在新一代的XDR方案中,AI技术被广泛用于关联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和识别模式,并以此来检测异常。通过分析广泛的数据,AI技术有助于XDR方案预测潜在的威胁,并使组织能够采取主动式的防护策略来预防可能的威胁,同时将XDR防护目标聚焦在其最需要的地方。
10、云威胁检测与响应(CDR)
当企业业务上云后,很多在本地环境中有效应用的威胁检测措施难以被应用于云上,而传统的云安全工具则侧重于对已知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比如控制系统的错误配置、应用程序的漏洞监测以及云上数据的合规管理。在云环境中,安全威胁可能有多个来源,包括恶意行为者、软件漏洞和用户错误。为了有效检测和应对这些威胁,企业需要部署适用于云环境的威胁检测工具和技术。
CDR(云威胁检测和响应)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云上威胁检测创新方法,它以云计算应用安全为目标,全面采集云环境下的应用负载、网络流量、文件、日志信息等多维度数据,持续监控云应用的运行状态。通过智能化的威胁分析,CDR技术可以通过感知上下文,确定安全告警的优先级并消除误报,还可以帮助组织全面梳理云资产和工作负载数据,整体评估云上应用的安全态势。
来源:小向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