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以为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其实真正麻烦的,是白米饭、馒头、花卷、米粉这类精细主食吃太多。看上去清淡,其实升糖特别快。糖不是唯一的问题,米面才是“隐身大佬”。
吃药不等于治好了糖尿病。很多人血糖高了就一味靠药控制,却忽略了真正惹祸的根本。
糖尿病的药能控制血糖,但如果两个“根子”不动,血糖迟早还得飙起来,甚至越来越难降,药越吃越多,人越过越累。
背后的元凶,竟然藏在一日三餐里
不少人以为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其实真正麻烦的,是白米饭、馒头、花卷、米粉这类精细主食吃太多。看上去清淡,其实升糖特别快。糖不是唯一的问题,米面才是“隐身大佬”。
这些主食吃进肚子后,身体很快把它们变成血糖,就像往锅里倒油,火一下子就窜上来了。尤其不吃菜、不吃肉,单靠主食填饱肚子,血糖升得比坐电梯还快。
研究发现,同样是100克的碳水,白米饭升糖的速度远远比红薯、玉米、糙米快得多。升糖速度快,胰岛素就得加班,时间一长,胰岛功能撑不住,人就容易从“血糖偏高”变成“糖尿病”。
胖不是问题,胖在哪里才是关键
很多人以为“瘦子不会得糖尿病”,其实错得离谱。糖尿病最怕的是内脏“藏油”,尤其是肚子圆鼓鼓、大腿细、上身胖下身瘦这种身材,看着不算重,实则危险更大。
医学上叫“腹型肥胖”,说白了就是肚子里那一圈油太多,肝脏、胰腺、肠子都被脂肪包住。脂肪一多,这些器官就“打瞌睡”,干活没劲,胰岛素也就不灵了,血糖自然越来越高。
有研究指出,腰围超过90厘米(男)和80厘米(女)的人,糖尿病风险要高出好几倍。不是体重有多重,而是肚子有多大。
药是“灭火器”,但油锅不关火,火还会烧回来
很多人控制血糖靠吃药,就像厨房着火了,用灭火器喷一喷,火是暂时压住了,但油锅的火还开着。只要锅还烧着,火迟早还会再起来。
降糖药是帮你控制一时的血糖,但胰岛细胞已经“累瘫”了,再多药也治不了根。真正要做的,是让胰岛“歇口气”,把压力减下来。怎么减压?少吃升糖快的主食,减掉肚子上的油。
一项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杂志上的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减重10公斤以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可以让血糖恢复到正常,不用药也能控制住。
不动,血糖就动;一动,血糖就稳
久坐不动,是血糖升高的“加速器”。身体像不开工的机器,油塞在里面不流动,胰岛素也变得“不好使”。尤其是吃过饭就坐着看电视、打麻将,血糖更容易飙高。
有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叫“饭后走一走”。不需要跑步,也不用去健身房,吃完饭慢慢走上15分钟,就能让血糖波动少很多。像是给身体泵水,让糖分不积压在血液里。
研究显示,饭后散步比空腹锻炼效果还好,尤其对老年人,哪怕只是在屋里来回走,也比一直坐着强。
眼睛看不见的变化,身体早给了信号
血糖高不是一下子的事,早在身体发出警报之前,血里已经“起变化”了。只是这些变化太安静,不痛不痒,很容易被忽略。
比如饭后特别困、老是口渴、皮肤常发痒、尿多而且泡沫多,这些都是身体在提醒你,血糖可能出了问题。还有的人体重不明原因地掉、手脚总是麻、晚上起夜多,也是血糖在作怪。
有些人还会发现,伤口总不好、牙龈老出血、视力模糊,这些细节常常被当作“老毛病”,其实是血糖在背后捣鬼。
血糖不稳,最先受苦的是“眼、肾、脚”
血糖高的时候,血液变得像糖浆一样粘稠,流进小血管的时候就容易“卡住”。眼睛、肾脏、脚这几个地方的小血管是最脆弱的。
眼睛最怕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症状,等到看不清、眼前发黑,往往已经很严重。肾脏的问题更隐蔽,尿里蛋白多了,说明肾已经受伤。脚的问题最吓人,特别是脚麻、脚凉、伤口不愈合,严重的甚至需要截肢。
这些并不是吓人话,而是医院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事。有的患者就是因为觉得“吃药就行”,结果一查眼底、查尿蛋白,才发现糖尿病早就“搬进了家”。
食物管住嘴,关键是选得对
控制血糖不是啥都不能吃,而是选对该吃的。像苦瓜、洋葱、燕麦、南瓜、玉米、魔芋、山药、红薯、黄豆、绿豆、黑豆这些食物,升糖慢又管饱,是血糖高人群的好帮手。
水果不全是坏人,但得看时间和量。苹果、猕猴桃、柚子、蓝莓、樱桃这类水果,含糖不高,吃一小个没问题。注意别空腹吃,也别吃完饭立刻吃,把握在两餐之间最稳妥。
加工食品、甜饮料、果汁、各种包装面包、蛋糕、饼干、油炸零食,这些东西升糖快、热量高,不是不能碰,是碰多了就难收场。很多人就是“嘴上没刹车”,才把血糖越吃越高。
下面这张表,帮你看清楚哪些食物升糖快、哪些慢:
睡不好,血糖白努力也没用
很多人吃得健康、也在动,可就是血糖控制不好,问题可能就出在睡眠上。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会让身体的激素乱套,血糖也跟着乱。
研究发现,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换句话说,身体处理糖分的能力变差了,吃同样的饭,血糖升得更高。
晚上11点前睡觉,保持7小时以上优质睡眠,对稳定血糖非常关键。尤其是中老年人,早睡早起比啥都管用。
不是所有降糖药都合适,别自己做主
不少人听说二甲双胍好,就自己买来吃,甚至有些年轻人为了减肥也在吃这个药。但药是双刃剑,吃对了是帮助,吃错了是伤害。
二甲双胍适合的是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肝肾功能不好、年纪大、胃肠道差,吃了反而容易出问题。药物要不要吃、吃哪种、怎么吃,得医生根据情况来定。
有些人吃药多年,却不知血糖控制得好不好。查个糖化血红蛋白比每天测血糖更准,它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容易被一顿饭影响。
管住这两个根源,药才能真正起作用
血糖高不是靠药硬压下去的,而是靠“管嘴”和“动身”这两个根子稳住的。只靠药,就像拿扫帚扫水,扫不干净还越扫越烦。
每天少吃半碗饭、多走二十分钟路、把水果换成苹果或柚子、晚上早点睡,这些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坚持下来,才是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
药不是不重要,但如果餐桌和沙发不动,血糖迟早还是失控。只有餐桌上减一点,沙发上少坐一点,药才能帮上忙,不然真的是“药白吃、罪白受”。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琳,李玲,刘景霞.腹型肥胖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1):45-48.
[2]周东,李小红.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与血糖控制关系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3,27(3):210-213.
[3]周文,孙涛.饭后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6):112-115.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