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那晚,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里的灯刚亮起来,就透着股不一样的热乎劲儿。上万观众攥着小国旗,眼睛都盯着入口处,就等各代表团入场。谁也没料到,最让人心里一揪的,是台湾省运动员进场的那一刻。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那晚,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里的灯刚亮起来,就透着股不一样的热乎劲儿。上万观众攥着小国旗,眼睛都盯着入口处,就等各代表团入场。谁也没料到,最让人心里一揪的,是台湾省运动员进场的那一刻。
大屏幕上明明打着“中华台北”四个白字,可央视女主播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出来,脆生生的:“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中国台北代表团!”
话音刚落,看台上“轰”地一下炸了锅。“回家!回家!”的喊声浪头似的涌过来,有人举着小国旗使劲挥,嗓子都喊哑了;后排的人踮着脚往前凑,手机举得老高,镜头里全是台湾运动员的身影。有个阿姨一边喊一边抹眼泪,旁边的大叔拍着她的肩膀,自己眼圈也红了——这声“中国台北”,这满场的“回家”,喊的哪是赛场的事儿,分明是藏在几代人心里的念想。
这事儿得从1981年说起。当时为了让台湾的运动员能去国际赛场比赛,国际奥委会才想出“中华台北”这么个折中的叫法。可在咱中国人心里,这称呼再怎么说,也改变不了一个理儿:台湾是中国的省,就跟浙江、广东一样,从来都是家里的一块地。所以女主播这声“中国台北”,听着简单,其实是把心里的实话说了出来——咱认的,从来都是“一个中国”。
场上的运动员,早被这股热乎劲儿裹住了。旗手王冠闳扛着旗往前走,一开始还挺严肃,听到“回家”俩字,脚步顿了一下,嘴角偷偷往上扬了扬。后来他跟记者说:“当时脑子有点懵,就觉得声音特别暖,像过年时亲戚们围着你喊‘回来啦’,这辈子都忘不了。”
男篮队员陈盈骏更实在。他们队后来跟中国队交手,赛前热身时,他还跟中国队员聊起杭州的小吃,说“葱包烩比想象中脆”。赛后记者问他啥感觉,他挠挠头笑了:“能跟中国队打比赛,就跟跟自家兄弟过招似的,紧张归紧张,亲得很。打完球互相拍着肩膀说‘打得不错’,那股劲儿,没的说。”
其实不光赛场里,运动员村里的事儿更暖。台湾运动员住的楼里,走廊墙上贴满了“两岸一家亲”的漫画,食堂特意备了台湾口味的蚵仔煎,师傅见了他们就喊“来尝尝,看对不对味儿”。有个练举重的台湾小将说,半夜饿了去便利店,店员听出他的口音,递过来一瓶乌龙茶:“这是你们那边常喝的牌子,拿着!”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还记得去年北京冬奥会那幕。一群小朋友扮演和平鸽,有个小鸽子不小心掉队了,旁边立刻有个小朋友跑过去,拉着她的手往队伍里带。当时全网都在说:“那掉队的小鸽子,多像台湾啊,早晚得回队里来。”从北京的鸽子到杭州的呼喊,才过了一年多,可这股盼着团圆的劲儿,越来越浓了。
有人说“体育别扯别的”,可哪有脱离家的体育?你看混采区里,台湾记者跟大陆记者凑一块儿看回放,指着屏幕说“这球传得真妙”;颁奖仪式上,两岸运动员互相戴奖牌,笑着说“下次赛场见”;就连志愿者,见了台湾运动员都笑着说“路上小心,咱明天见”。这些点点滴滴,哪分什么彼此?
杭州亚运会的烟火早散了,可那晚的喊声还在好多人心里打转。有人把视频存在手机里,没事就翻出来看看,说“听一次暖一次”。其实大家都懂,那声“中国台北”不是随口说的,满场“回家”也不是瞎喊的——咱中国人讲究的就是一个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
就像陈盈骏说的“自家兄弟”,王冠闳记的“暖心”,这些实实在在的感受,比啥都有分量。未来的路可能还有坎儿,可只要看着赛场上那些并肩的身影,听着那些打心底里的呼喊,就知道:家就在这儿,门永远开着,台湾的孩子们,早晚得踏踏实实地走回来。
这一天,不远了。
来源:小叉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