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骗子冒充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公检法机关人员,利用老年人对“公检法”权威的敬畏之心实施诈骗。他们通过电话告知老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为自证清白,需将资金转入指定“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缴纳保证金 ,同时还会通过伪造文件、变换号码伪装来电等手段,营造逼真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
老年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
防范意识较弱等原因
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
为提高老年人的防范意识
守护好他们的“养老钱”
今天为大家介绍
近期最高发的五类
针对老年人的电信诈骗类型
以及应对方法
(一)
(二)
冒充公检法诈骗
骗子冒充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等公检法机关人员,利用老年人对“公检法”权威的敬畏之心实施诈骗。他们通过电话告知老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为自证清白,需将资金转入指定“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或缴纳保证金 ,同时还会通过伪造文件、变换号码伪装来电等手段,营造逼真的诈骗场景。
❗警惕:公检法机关办案会当面向涉案人出示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等形式办案,更不会在电话中通报当事人涉嫌罪名,也不存在“安全账户”。电信公司、社保中心、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之间不会相互转接电话,接到此类电话,一定要冷静,可拨打当地公检法机关官方电话核实。
(三)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此类诈骗利用老年人对理财知识的欠缺以及渴望财富增值的心理。骗子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短视频、短信等渠道,以超高的年化收益率为诱饵,吸引老人加入理财群,下载投资软件。先给予老人小额获利甜头,待老人加大投入后,便以“登录异常”“服务器异常”“银行账户冻结”等理由,要求老人缴纳“解冻费”“保证金”才能提现,或直接卷款消失。
❗警惕:高收益且无风险的投资理财基本都是骗局,切勿轻信陌生人通过社交软件、短信等渠道推荐的投资项目,不随意加入不明理财群组或下载陌生投资软件。日常妥善保管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密码等重要资料,在进行投资前务必核实平台资质,避免在缺乏监管的平台进行资金操作。
(四)
冒充熟人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改号软件伪装成亲属号码,利用老年人对晚辈的关爱,编造紧急事件行骗。例如,自称是老人的孙子,在外地与人冲突,致对方受伤,急需医药费,否则将面临牢狱之灾,让老人不要告诉其他家人,赶紧转账。
❗警惕:接到自称亲属的电话,涉及要钱时,务必通过其他方式(如拨打其他亲属电话、视频通话等)核实身份,不要仅凭声音或对方说的紧急情况就匆忙转账。平时家人也要多给老人普及此类诈骗案例。
(五)
虚假中奖骗局
骗子抓住老年人对意外之财的期待心理,通过邮寄虚假中奖卡片、发送中奖短信等方式行骗。告知老人中了巨额奖金,但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税费等才能领取奖金,一步步诱导老人转账。
❗警惕:正规中奖不会要求先缴费再领奖金,遇到此类情况,不要轻易转账,可向子女或警方咨询,核实中奖信息真实性。
防范养老诈骗,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从社区、企业、学校组织开展反诈宣传,到每一位公民主动传播反诈信息,子女多关心老人日常动态、主动讲解新型诈骗手段,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让我们凝聚起全民反诈合力,为老年人筑牢安全屏障,共同守护幸福晚年。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