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7:05 1

摘要: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生动实践。

美丽北京建设硕果累累

北京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空气质量改善取得里程碑式突破。2024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5.9%,连续4年稳定达标。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优。2024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突破90%,截至今年5月底超过9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动态清零。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官厅水库水质连续两年达到Ⅲ类水平。密云水库、雁栖湖、清河获评生态环境部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累计削减受污染建设用地500余万平方米,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确保了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十三五”以来,北京市以年均1.5%的较低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5.2%的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持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产业更绿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累计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000余家,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家,全市绿色企业占比24%;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分别达到30%、25.1%,第三产业比重稳定达到80%以上、居全国前列。能源更清洁。煤炭消费总量由2012年的2300万吨降至2024年的6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占比达到99%,节能建筑占全部既有民用建筑总量超过80%,在北方城市中率先解决燃煤污染问题,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典范。交通更低碳。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300余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突破100万辆,新能源及“国五标准”以上汽车占比超80%,车型结构全国最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879公里,居全国首位。

城市生态品质稳步提升。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71.4,连续10年稳中向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绿色空间持续扩大。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7.5%,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95%,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公园总数已达11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力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首都特色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核算应用体系,建立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和地区生产总值(GDP)交换补偿机制,深化在生态补偿等领域应用。累计9个区获得14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称号,为直辖市中数量最多。

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新时代以来,北京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北京市始终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党的领导。在全国率先组建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率先建立了四级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市级总河长、总林长、总田长。市委月度工作会点评大气污染治理、市政府常务会议季度调度污染防治攻坚战,重大问题连续攻坚、一抓到底。压实政治职责。坚持“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制定实施《北京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察考核。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小组,开展两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细颗粒物(PM2.5)浓度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对各区、各部门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进行考核,压实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方面做好“减法”,狠抓污染减排;另一方面做好“加法”,狠抓生态扩容。规划引领。出台美丽北京建设实施意见,先后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等文件;每年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统筹大气、水、土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五大领域,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落实。狠抓减排。集中实施压减燃煤、控车减油等系列减排措施,狠抓结构、工程、管理减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连续实施4个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加强源头防控,切实保障首都建设用地安全。生态扩容。开展“留白增绿”等重大生态工程,构筑山区、平原、环城绿带三道绿色生态屏障。突出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开展永定河、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官厅水库周边等湿地群,有效提升生态涵养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完善源头防控体系。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完整构建“三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实行能源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修订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设立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构建起覆盖全面、形式多样的经济激励政策体系。探索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率先建立覆盖石油化工、水泥等八大行业的地方碳市场,创新配额有偿竞价和绿电消纳机制。施行环境保护税、水资源税改革,激发企业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优化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分类管理,深化“下放一批、豁免一批、告知承诺一批、区域统一评价、取消一项”改革。北京市荣获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第一名。

坚持制度引领,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把握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规律,有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完善严格的地方生态环境法规标准体系,制定实施水、大气等6部生态环境保护类法规,累计出台130项地方标准,标准体系全国最全、标准限值整体最严。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强化总量控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强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8”制度体系,推动“环境有价、损害担责”。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建立国际领先的“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创新“监管部门统筹调度、监测部门智慧感知、监察执法部门精准执法”的“三监”联动机制。

坚持共治共享,广泛凝聚建设美丽北京合力。通过深化区域协作、广泛宣传引导,持续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化区域协作。京津冀三地聚焦生态修复环境改善、减污降碳绿色转型、综合治理科技创新,携手推进京津冀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同步出台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联合发布《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连续8年开展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建成密云水库“三区两市”保水共同体,共同推进大清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支持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动员全民参与。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体系,搭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通互融全媒体传播平台,打造环境文化周等品牌活动,丰富碳普惠应用场景。创新建立接诉即办“三级管家”制度、生态环境有奖举报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

推动美丽北京建设迈上新台阶

北京作为首都,各项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总结应用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做法,有益于推进美丽北京建设迈上新台阶。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美丽北京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保证。北京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美丽北京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必然要求。北京市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实践充分证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新征程上,必须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美丽北京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力量源泉。北京市牢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攻坚克难、久久为功,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实践充分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构建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治理体系,是美丽北京建设的制度支撑。北京市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形成了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践充分证明,要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新征程上,必须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生态环境突出矛盾和问题,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美丽北京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是推动美丽北京建设的内生动力。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率先突破口的最前沿,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同时,广泛激发公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了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实践充分证明,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生态环境保护最大同心圆,为首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持久动力。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战略机遇,更广泛凝聚全社会生态文明共识,构建最广泛的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作者简介:陈添,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