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肠再次成为关注对象!医生发现:常吃肥肠,4大好处不请自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8 16:43 1

摘要:说起“肥肠”,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油腻、胆固醇、三高“杀手”。可偏偏它又香得让人欲罢不能——红烧、爆炒、卤煮、干锅,哪一道不是让人食指大动?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口“香”背后,究竟是罪魁祸首,还是被误解的宝藏?

说起“肥肠”,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油腻、胆固醇、三高“杀手”。可偏偏它又香得让人欲罢不能——红烧、爆炒、卤煮、干锅,哪一道不是让人食指大动?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口“香”背后,究竟是罪魁祸首,还是被误解的宝藏?

有意思的是,近年不少医学研究却给出了一个颠覆常识的答案:适量吃肥肠,对人体竟然还有不少好处。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科学研究说了算。到底怎么回事?肥肠难道真的“洗白”了?

有人说:“肥肠是五脏六腑里最接地气的美味。”这话不假。它不像牛排那样高贵冷艳,也不像海参那样遥不可及,肥肠的魅力,藏在一锅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中。可这份“烟火”藏着的不仅是味道,更有一门深奥的营养学。

中国传统饮食中讲究“五脏调和”“以脏补脏”。肥肠,俗称猪大肠,在中医里被称为“猪肠衣”,其性味甘平,归大肠经,有补虚润燥、止泻固脱的效用。

古人虽未能以现代生物学解释其原理,但经验之谈往往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国内外的营养研究逐渐揭开了猪大肠中某些成分的神秘面纱,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道被“油腻”标签困扰多年的传统食材。

一项来自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研究发现,猪大肠中富含一种名为“弹性蛋白”的天然多肽,它在人体中参与血管弹性调节、皮肤修复和抗氧化反应。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蛋白在高温炖煮后仍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尤其是在控制血压、延缓细胞老化方面有潜在作用。

再比如,202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一项动物实验中指出,猪大肠中的某些脂肪酸比例与肠道益生菌的活跃度密切相关。这一发现让人眼前一亮——难道“吃肠养肠”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不少人一听“脂肪酸”就紧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猪大肠虽含有一定饱和脂肪,但其结构多为短链脂肪酸,这类成分在现代营养学中被认为对肠道有益,能促进益生菌生长、调节肠道pH值、改善消化吸收能力。就像一位东北阿姨说的:“吃点肥肠,拉得顺,睡得香。”

医学界也越来越重视“肠-脑轴”的研究。所谓肠-脑轴,是指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通过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等多种路径互动的复杂联系。

2023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肠道菌群的紊乱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密切相关。而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某些特定脂肪酸、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就显得尤为关键。猪大肠在这方面,恰好提供了一种天然而“接地气”的营养支持

当然,吃归吃,吃得巧、吃得对,才是真本事。南方人喜欢用酸菜来炖肥肠,不仅去腥解腻,还能通过乳酸菌发酵产生丰富的益生元,进一步促进肠道菌群活性。

北方人则爱干锅肥肠,辣椒、花椒的巧妙搭配,不仅提升口感,还能增强血液循环、开胃消食。这些传统智慧,背后其实都有现代科学的“撑腰”。

不过,肥肠虽好,也不能放开了吃。控制摄入频率和方式是关键。一周一次、每次不超过100克,搭配大量蔬菜和粗粮,是目前营养学界推荐的“健康吃法”。尤其对于血脂偏高、胆固醇水平不稳定的人群,更要谨慎对待,选择炖煮或清蒸方式,避免油炸、爆炒等高温高油手法。

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是:肥肠中还富含维生素B12、烟酸、锌、铁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代谢、免疫调节、神经传导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对于北方冬季寒冷地区的居民,适量摄入这类食材,有助于增强身体御寒能力、促进血液循环。

广西某地的研究团队在2024年发布的一项地方性膳食结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寒冷季节,常吃猪大肠、羊杂等食物的居民,体表温度调节能力更强、血红蛋白水平更稳定这为中老年人群在冬季食补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心理层面,肥肠也有着独特的慰藉作用。不少人童年记忆里都有一碗“妈妈炖的肥肠”。那不是简单的食物,更是一种情感链接。现代心理营养学认为,美食可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因子”,从而在情绪调节中起到积极作用。说到底,吃的不只是肥肠,更是心头的那一口温柔。

但别忘了,肥肠这种食材的风险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处理和烹饪过程中,若清洗不彻底、温度不达标,极易藏匿细菌、寄生虫或病毒。因此,一定要充分清洗、彻底高温炖煮。使用食醋、姜片等天然去腥物也能有效降低异味,减少病菌残留。

此外,对于有痛风、肾功能异常或胆囊疾病的人群,肥肠仍应慎食。一个经典案例是,2021年浙江某医院收治的一名中年男性,连续三天猛吃肥肠火锅,结果诱发急性高尿酸血症。这并非个例,而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再好的食材,也需要量力而行。

从饮食文化的视角看,肥肠的“翻红”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食物的重新认知。在“低脂、轻食、植物基”风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越来越多国人开始质疑单一饮食模式的“正确性”。

2025年上海营养学会在一次全国营养论坛上指出,“多样化、个性化、传统与现代结合”才是健康饮食的新趋势。肥肠,这种看似“过时”的食材,正以它独有的方式,重新走上餐桌。

回到最初的问题:肥肠到底是健康的朋友,还是敌人?答案其实并不绝对。关键在于吃法、频率、个体差异。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是药三分毒,是食七分养。”只要我们守住那一把“量尺”,懂得节制,懂得搭配,肥肠完全可以成为舌尖上的“健康小助手”。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而猪大肠,或许就是通往它的钥匙之一。

适量、不贪、搭配合理,再加上一点儿对传统的敬畏与科学的审慎,肥肠,或许真的能带来那“不请自来的四大好处”:润肠通便、补虚益气、调节肠菌、安定情绪。生活不能只有KPI和鸡汤,还得有点肥肠的香味和烟火的温度。

你家餐桌上多久没出现肥肠了?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最爱的做法,点赞、转发、收藏这篇文章,共同传播科学饮食的“肥”常智慧。

参考文献:

[1]李芳,刘玉,张伟. 猪大肠中弹性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J]. 食品科学,2023,44(12):101-108.

[2]王楠,赵静,陈志勇. 肠道菌群与脂肪酸代谢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4,36(02):86-91.

[3]沈洁,罗丽,高翔. 中国不同气候区居民膳食结构与微量营养素摄入差异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24,40(03):378-38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毕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