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国产双飞翼、两肋进气、无尾飞行器曝光之后,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战区更是被逼到了用:“再次凸显了中国军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经常地带来惊喜”来描述这款新飞机。
近期,国产双飞翼、两肋进气、无尾飞行器曝光之后,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战区更是被逼到了用:“再次凸显了中国军事航空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经常地带来惊喜”来描述这款新飞机。
战区相关报道
中国互联网上,关于这款新机身份的各种猜测,那也是一抓一大把。那么这款飞机到底是什么飞机啊?问题是现阶段所能看到的几张照片都很模糊,别说这款飞机是什么飞机了,就连是否载人都不清楚,以至于现阶段都没法判断这款飞机不可能是什么飞机。
当下新飞机的照片非常模糊,只能依稀看出,新飞机采用了双飞翼、两肋进气、无尾设计,前起落架为双前轮,主起落架为常规单轮设计,进气道疑似为DSI进气道。甚至于这款新飞机有没有飞行员座舱都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更别说弹舱缝以及变后掠翼飞机必备的中央翼盒等特征了。
战区配图
不过无论这款新型飞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它都是美国海空军梦寐以求的武器装备。但当梦寐以求的飞机出现在对手手里的时候,那无异于一场噩梦。这款飞机的存在会让美国海空军从噩梦中惊醒,区别仅仅是大噩梦,还是小噩梦而已。
这款双飞翼战机的身份,既可能是用来和沈六代打擂台的成飞重型战斗机方案,还可能是第六代舰载机、第六代重型战斗机,六代机配套的忠诚僚机、无人攻击机、无人轰炸机、无人侦察机等可能也无法排除。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战机竞标方式都是不同的,大多数国家的战机竞标为设计方案的淘汰赛,胜利者造实机,在没啥意外时着手量产。美国则是方案竞标、验证机竞标,胜出方案由验证机阶段走向原型机阶段,并着手量产。
由于战机竞标的方式不同,中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的失败案往往名声不显。美国则出现F-16XL、YF-17、YF-23、A-12、X-32等一连串首飞却被雪藏的战机方案,竞标失败案被放弃的原因往往不是性能而是其他因素,因此被追捧的竞标失败案有很多。
但先进战机的开发成本非常高,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机却被淘汰,大量研发资金打水漂的后果,是战机厂商难以承受的。因此竞标失败往往等同于宣告倒闭(典型案例麦道公司),所以说美式军机竞标那基本就是一款战机消耗一个战机生产商。
波音和洛马对于六代机的态度之所以如此懈怠,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俩实在是怕了不做人的美空军了。但也得承认耗费巨量资金的实机竞标,有助于激发研发院所、研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在前方无路的背景下是十分合适的选择。
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方案竞标,而非实机竞标。如果说在第六代重型战斗机方面,中国一反常态选择了实机竞标,其背景显然是中国空军认为前方无路需要自行探索阶段,成飞沈飞各自根据本所多未来空战的预估研发第六代战斗机。
宛若外星来客的歼-36
美国的经验已经不再值得借鉴,所以中国人宁愿放缓一些研发速度,也要自己去摸索下一代舰载机的设计道路。美国六代机还没影呢,中国都飞了三款六代机了,甚至于中国航空业都在走美国航空业的发展路线了,这实在是让美国破防。
空军飞机性能第一,海军飞机上舰第一,性能强悍但航母带不了战斗机,没有丝毫意义。专用的舰载机,永远要比海空军通用,一机两型的兼顾海空战斗机更符合海军的需要。但是战斗机的研发成本极其高昂,为了均摊高昂的研发成本,大部分航母国会追求海空共型,一机两用。
苏联的SU-27/SU-27K、MIG-29/MIG-29K是如此,法国的阵风、阵风M是如此英国的XX、海XX(比较近点的案例也就是鹞式战斗机和海鹞战斗机,再造的雌狐战斗机和雌狐就太老了,海台风也没能落地)都是如此。
但财大气粗的美国往往是研发专用的舰载战斗机,F-4、F-14均属此类。航母专用的舰载机各方面设计都是为航母而研发的,舰上表现要比半路出家的空军战机强不少,可维护性表现会更加的出色。相较于半路出家,专用的舰载机能增强航母舰载机编队综合作战效能的10%甚至20%。
有观点说新飞机是一款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的舰载机。由于相关照片实在模糊,别说有没有使用变后掠翼设计了,就连这款飞机的弹舱都看不清。只能说不排除这种可能。
对于空军飞机而言,变后掠翼设计存在着制造成本高、采购价格高、维护成本高昂等缺点。但对于军费充裕,甲板紧张,仅能搭载少数舰载机的海军而言,只要性能强,采购价格和维护价格高一点并不是无法接受的缺点。
变后掠翼飞机能够同时实现强大的短距起降能力,以及出色的高速表现,最大后掠角后近似于三角形的变后掠翼飞机在航母停放时,也不需要折叠机翼,彼此穿插停放即可。非常契合海军航空兵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非常推崇F-14,且一度计划研发第五代变后掠翼舰载机的原因。
但是战机研发成本极其高昂,当海军只需要几十架舰载机时,让陆机战斗机下海是更好的选择,或许空军型战斗机在可维护性、上舰优化方便比不上专用的海军型舰载机,但是省钱啊,航空业又不是做慈善,不可能亏本研发与制造一款注定造不了几架的战斗机。
一款新型战斗机需要通过大量的订单以均摊研发和生产成本,否则就会陷入造一架、亏一架的尴尬局面,CF-105,狮式等方案之所以被放弃除了会和美国同类型产品构成竞争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加拿大和以色列本土市场狭小,难以支撑国产战斗机有关。
换言之中国研发专用的航母舰载重型机,意味着这款新型舰载机的产量至少也得在100架以上,否则研发将得不偿失。又因为歼-35、歼-15等老飞机会和六代机长期共存,六代舰载机不可能迅速取代老飞机,所以中国还需要至少3艘超级航母,才能确保100架以上的海六代订单。
中国海军将拥有四艘甚至更多的超级航母,对于美国而言显然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消息。
重型武器包打天下永远都是不可能的,任何时代都需要高低搭配,只不过不同时代的高低搭配有所区别而已。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缺乏具体参照物难以判断战机尺寸,看大一圈或者看小一圈都是非常常见的情况,所以也无法排除双发、双飞翼、无垂尾飞机为中型战斗机的可能。
如果说近期曝光的这款双飞翼战机为中型战斗机,那么这款飞机可能就是六代机时代的歼-10与歼-35,其发动机可能是歼-35的WS-21。服役后会和成飞超重型六代机以及沈飞重型六代机构成高低搭配。
但中型战斗机的性能相对有限,研发优先级比较低。再加上研发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大国都是在基本完成下一代重型战斗机的研发之后,才会着手开始中型战斗机,轻重型战斗机同时开始研发的案例少之又少。
中国第六代中型战斗机的研发团队,能够让中六代在重六代首飞不足一年之后就宣告首飞,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研发团队已经都到了严重溢出的地步,以至于优先级比较低的中型战斗机进展都快追上同代重型机了。
中六代的都首飞了,那么重六代的后续改进型甚至第七代呢?如果新飞机为中六代,也意味着中国的七代机研发速度也会相当的高效,美国存在被中国反超两代的可能。
第四种情况,忠诚僚机,对于美国而言相对而言不那么糟,但美军会流口水美国在描述NGAD时,就一直强调,NGAD并不是一款战斗机,而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空中优势系统”,是一个由载人战斗机和无人僚机组成的战机家族。载人战斗机注重指挥,看重作战半径,适度下调机动性的优先级。无人战斗机则看重空战能力,具备高度自主协同作战能力,能够理解有人机的各种动作,并按照指挥执行协同作战,执行侦察、电子战,甚至自杀式攻击任务。
当下美国已经公布YFQ-42A、YFQ-44A会作为美国六代机的忠诚僚机使用。中国航空业近年来也公布了飞鸿-97、天鹰、攻击-11等一连串的显然是忠诚僚机的高性能无人机方案。但是忠诚僚机总不能只想着对地打击或者侦察吧?也需要一款能够伴随战斗机活动的超音速无人机。
六爷都要有僚机啊!
近期曝光的这款采用双飞翼无人机,显然是一款速度不低的无人机,近似于成沈六代的气动外形也注定这款无人机的机动性差不了,所以这款无人机的身份为战斗型忠诚僚机的可能是客观存在的。
又因为新研发的载人战斗机追求无人作战能力不是一个多么新颖的概念。俄罗斯的SU-75就明确表示该机存在无人作战型变体,所以也不能排除新飞机既是重型、中型战斗机又是忠诚僚机的可能。
无人作战型SU-75
还因为长得像战斗机,但不是战斗机的案例有很多。例如F-117名为战斗机实为战斗轰炸机。苏-34、MIG-7、歼轰-7、强-5的气动外形很像战斗机,但其身份却是战斗轰炸机或者攻击机。所以也不能排除新飞机是无人攻击机或者无人轰炸机的可能。
所以当下根本无从判断新飞机的身份,现在真的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有没有驾驶舱都还不得而知呢,能看出来啥啊。
来源:啸鹰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