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亏损500亿,里约损失141亿,北京奥运会赔了多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7 12:16 2

摘要:奥运会,这仿佛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谁都忍不住去琢磨——一场全球盛事到底值不值?人群、呐喊、五环旗、闪光灯,还有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外表看着热闹非凡,事实背后却总被贴上“吞金兽”的标签。这事你问十个人,给你十二种意见,不信?现在一起扒一扒背后的账本,照照镜子,每

奥运会,这仿佛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谁都忍不住去琢磨——一场全球盛事到底值不值?人群、呐喊、五环旗、闪光灯,还有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外表看着热闹非凡,事实背后却总被贴上“吞金兽”的标签。这事你问十个人,给你十二种意见,不信?现在一起扒一扒背后的账本,照照镜子,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表面上,奥运会就是国家版的出圈大秀。体育搭台,文化唱戏,旅游旺得“白加黑”,品牌形象呼啦啦拔高,谁都爱看。可真把这台戏搬出来,不是搭个架子就能开演,得从头到脚焕新。说白了,咱们花出去的,没个上限。

场地、安保、基建、技术升级,每一样都能榨干预算。往堆钱坑里砸,提前个三五年就跟着资金调度跑。不仅是闲钱的问题,各类审批、施工、招标的流程往往超过了一场战争的复杂。再讲点露骨的,奥运搬到谁家,就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笑,有人哭。

收入呢?三项:门票、赞助、转播权。不过,看着数字还挺壮观,但跟总体投入比,这根本就撑不起来。总归有点杯水车薪的感觉,不管你门票价格定到多高,现场能容纳就那点人,赞助哪怕全世界的企业都来挤,奥组委能谈下来的就那么多。

东京奥运,最新的例子摆在那儿。一场疫情差点把全案推翻,比赛拖了又拖,观众席都是空的。门票直接归零。花的钱倒是跟自来水一样哗啦啦流——安保、防疫、场馆维护,啥都不能省,日本人自己清点账面,数字出来吓死人。154亿美元总投入,收入41亿,净亏71亿。旅游业、交通、餐饮都原地翻车,最后连个像样的后会功能都没用上。东京市民苦不堪言,但也有想得开的,“反正咱都过完了”。

倒回2016年里约,情况也不乐观。巴西原本就经济吃紧,加个奥运会,外债继续加码,光是场馆建设就让政府折腾到头秃。奥运一结束,大批场馆成了废墟。老百姓提起这回合,面无表情。“说什么奥运遗产,最后还是咱老百姓埋单。”场馆荒废、企业倒闭、负债累累,连后期维护都逐项拖欠。

那奥运,真就这么没人能赚?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亮眼操作!1984年洛杉矶,主办方脑筋灵活——能用就用,能拉就拉。老旧场馆直接翻新,企业赞助用尽极致,甚至一分不花新建村舍。最后真赚了2.27亿美金!具体怎么抠出来的,这中间就有门道。这样奇迹成不了风向标,但学着点没人吃亏。

北京奥运,2008年。记忆还挺鲜明,那时气氛紧促,所有都在往前冲。鸟巢、水立方全亚洲瞩目。开幕式创意燃到最高点,张艺谋玩转古今文化。“四大发明”“击缶迎宾”就成了刷屏热梗。北京人自豪得不行。可账面一扒,问题又来了。运营费用加场馆建设,近3000亿。数不细算,普通家庭根本想象不到。

北京的运营收入有多高?205亿。比193亿支出去,多12亿。账面小赚一笔,算是全世界都难得见到的好成绩。可一看总支出,还是一滴水进大海。“这钱还能回来?”也许吧。

门票、转播权、赞助加起来,听着热闹,用3000亿一比,还是望尘莫及。都说短期经济效益火爆,有数据称奥运年间带动了上千万人次的旅游。据《第一财经》援引中国旅游局数据,北京奥运年间直接拉动本地旅游收入超350亿元。酒店、餐饮、周边商品一波接一波,甚至有公司靠“奥运限量徽章”卖断货。话说回来,这些小账再多也填不满基础投资的窟窿。

而且,细究怎么算都绕不开基础设施这块。毕竟谁也不能全算在一届比赛头上。地铁、机场、高速这些,奥运过后天天还在用。你今天在10号线上下班,其实当年就算是蹭了“奥运红利”。只不过,这个收益太慢,慢得让人都容易忘了本来是为了啥。

有网友觉得,这门生意其实不赔,算隐形回报就能挣回来。理由简单,北京奥运“带火”了城市更新,吸引到大量外资,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的知名度。不只是纸面数据能说明,连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都出过分析——“大城市通过世界赛事加速城市化,是高效且可推广的经验之一。”所以说,这一笔账根本没法算死。

但也有人反驳:3000亿光是硬件,看看水立方、鸟巢这些年,收入撑得起维护吗?媒体曾披露,鸟巢运营头几年连续亏本,每年维护费用上千万。连北京晨报都作过调查,“如果不是大型演唱会和体育赛事,场馆很难实现大额盈利。”有一年,鸟巢开到十月只接了五场赛事,剩下的大部分日子照常“养蚊子”。

不过,数据之下,偶尔也有亮色。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约瑟夫·库珀在2023年一份报告里称,鸟巢后期利用率已逐年提升,2019-2023年间有32场国际演唱会、5场大型赛事,年均营业额超4000万元。你说这赚还是不赚?反复横跳。

水立方转型做了水上乐园,票价不便宜,夏天可热闹。营业时间一长,收益慢慢追了上来。大体算完,十年收回成本没戏,但养活自己算可以。不同的公司资产评估各有一套说法,有报告称奥运场馆整体盘活比例逐年上升,2022年达到76%。听起来不赖。

奥运村商品房销售火爆,各种新楼盘集中上市,开发商闷声发财。2009年秋天,奥运村商品房均价首次破3万。据链家数据显示,场馆周边房价2010年前后涨幅超30%。有人调侃“奥运会是地产的兴奋剂”。

酒店就更别说,2008年间,北京五星级酒店入住率接近九成。饮食、零售、交通都因这场盛会“多吃了一口肉”,虽然涨幅不逆天,体量也不虚实。看似小钱,数量一上来也成了惊人的数字。

但如果有人说北京奥运没亏,那立马有人反对。因为总投入那么高,短期内赚不回来。不少城市学学日本“螺旋式复兴”,但东京直接因疫情砸掉了旅游、观赛等所有配套收益。最后奥运村都破发了。开放日拍卖所得低于开发成本,开发商直喊“惨!”

有意思的是,讲城市遗产的时候,两种说法都极端。有的人觉得奥运会是打鸡血,“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国际形象。”另有人说,“本地面临大规模债务,奥运红利消失得快。”两种声音在线缠斗,到底该听谁的?

真正左右结果的,其实是经济环境和操作水平。中国在2008年经济腾飞,奥运会相当于顺水推舟,这一点与东京、里约都不同。经济强时可承受,经济弱时反噬更狠。这种事真没个定数。即使在中国,假如2008年奥运在西安办呢?有没有可能变“赚”为“亏”?说不准。

还有一层,奥运会短期亏损,但长远城市基建娘胎里跟着走出一代人。2008年之前,北京只有三四条地铁线路。奥运会后,铺到了23条。2019年数据,北京地铁日均载客达1200万人次,带动了整个首都经济圈的升级。你现在说它“赔本”?好像过于机械。

整体来看,北京奥运“亏不亏”其实没定论,看你拿什么标准。运营账面小赚,长期收益慢慢侵蚀着当初的投入——有点儿像种树,一开始不见果,等到枝繁叶茂才有人察觉。

当然,真要做个评判,光靠Excel和PPT远远不够。这场盛会给城市留下的,是自信和气魄,也是管理和智慧。鸟巢能不能年年大赚,水立方明天票卖得掉队,没谁敢拍胸脯。可十年、二十年回头看,北京的那些大路、地铁、国际形象、旅游链,换不来就换不来。

所以,别再问北京奥运会亏没亏,这个答案真的谁都说不准。数字之外,这是一种独属于某个时代的选择,是几代人记忆里的激动瞬间。算不明白,也许正是其中最珍贵的东西。

来源:朝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