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收官。节目以“探”为核心,聚焦更多简牍宝藏、披露更多考古故事、发布更多简牍研究成果,通过实地探访和专家解读,让书写在简牍上的文字真正“活”起来,让简牍学研究从“学术圈”走进“朋友圈”,实现了历史与现代
□刘宗智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收官。节目以“探”为核心,聚焦更多简牍宝藏、披露更多考古故事、发布更多简牍研究成果,通过实地探访和专家解读,让书写在简牍上的文字真正“活”起来,让简牍学研究从“学术圈”走进“朋友圈”,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从殷商到魏晋,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实物佐证,但由于其内容晦涩、学术门槛高、研究受众范围小,简牍学也一度被称为“冷门绝学”。“简”述历史,“牍”懂中华,节目深入挖掘简牍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华历史的厚重底蕴。
在选材跨度方面,《简牍探中华》第二季相继选取清华简、马王堆汉墓竹简、北大秦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岳麓秦简、郭店楚简等十大代表性简牍发现,从先秦时期至三国时期,时间跨度更长,地域范围更广,为观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图景。
首集《清华简》聚焦近2500枚世所罕见的战国竹简清华简,带领观众穿越到先秦时代,一探古人丰富、智慧和深邃的思想世界,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节目里,观众可认识到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算表》,感受穿越历史的数学之美。 末集《郭店楚简》则以郭店楚简中典籍的内容与思想为核心,通过艺术化演绎墓主人“郭简”遍寻经典、传道不辍的人生经历,认识《缁衣》《鲁穆公问子思》《五行》《穷达以时》等儒家经典,以及《老子》抄本、《太一生水》等道家经典,再现战国时期崇学尚德、思想璀璨的文化盛景,展示了简牍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在简牍选取上,节目更加注重挖掘承载着“首次发现”、足以刷新观众历史认知的珍贵记载,或具有极致特点的代表性简牍。每期最后的“独家发布”环节,将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实时带入公众视野,一个个“首次发现”“首次复原”“首次公开”,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视角和探索动力,也极大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北大秦简公布了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吸入治疗法”记载,走马楼三国吴简公开了当时官吏和平民的“三国朋友圈”,秦家嘴战国楚简发现了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尚书·吕刑》版本,它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刑书。
在讲述视角上,节目将宏观视野与微观叙事结合,挖掘简牍中普通人的故事,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马圈湾汉简》一集结合马圈湾汉简中的真实记载,深入浅出地解读汉代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与情感。“元康元年十月壬寅朔甲辰,关啬夫广德、佐熹敢言之,敦煌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䜣为千秋燧长,往遗衣用,以令出关,敢言之。”这份2000多年前的“出关申请报告”仅有49字,记载的是敦煌女子赵负冒着严寒奔赴百里出关,为丈夫送冬衣的故事,为2000多年前朔风凛冽的玉门关增添了一抹温情。2000多年前简牍上有勾股定理,古代户口簿发现百家姓没有的姓氏,2000多年前霍去病带士兵踢球团建……通过一片片简牍,观众得以“窥探”到古人因一件件小事牵动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一个更加丰富、柔软且动人的历史世界。
在呈现方式上,节目创新打造舞台空间与特效空间虚实融合的多维空间场景,力求带给观众年轻态、科技化的视听体验。《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一集以单元剧形式生动再现了长沙郡临湘县的社会风貌与东汉基层的社会管理细节;《走马楼三国吴简》以普通县吏孙仪为主线,演绎三国时期的基层官吏躬身为民的故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节目还创新引入了明星“读简人”这一全新视角,可以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结合全新的多维空间场景,每个观众都能化身“读简人”,沉浸式感受简牍中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历史纵深与文化广度的交融中,《简牍探中华》第二季搭建起中国简牍学研究与中华文明长卷的对话舞台。“简牍热”也从线上传递到线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看完节目后主动走进博物馆“打卡”学习,探寻简牍的艺术与文化魅力,为传统文脉的当代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来源:齐鲁晚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