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实践团:探索天一阁的历史文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8 15:05 1

摘要: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拾遗传薪·天一阁调研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携带专业设备走进天一阁这座江南藏书文化的活化石,开展沉浸式田野调查。该实践团创新采用“双线并进”的研究方式:一方面通过相机拍摄、录像重组游憩路线等现代技术记录当下园区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钩沉

近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拾遗传薪·天一阁调研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携带专业设备走进天一阁这座江南藏书文化的活化石,开展沉浸式田野调查。该实践团创新采用“双线并进”的研究方式:一方面通过相机拍摄、录像重组游憩路线等现代技术记录当下园区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钩沉《四明助政辅臣范公行状》等古籍文献还原历史路线,力求在虚实交织中还原天一阁历史文化路线的真实原貌。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畔。由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近年来,天一阁博物院建成恒温恒湿新书库,引进3D扫描、AI修复等前沿技术,累计完成6000余册濒危古籍的数字化修复;并上线“云端天一阁”平台,推出《明州碑林》《范钦手札》等20余场VR展览,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即可“云游”书楼。当下,随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逐日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我国众多文化遗产经过精心修缮,正以崭新的面貌走进公众生活,而这些新的改变在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对其本身的传承与表现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可见,现代科技赋能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在拓展传播半径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历史空间原有的肌理与记忆。此次实践旨在通过实践团队员们的亲身参与感受古遗址的文化氛围,进而助力非遗文化的薪火传承。

实践团队到达天一阁后,首先按景区地图给出的游客路线对天一阁进行参观游憩,同时对天一阁的北书阁、祠堂、碑林、东园等全部区域进行“一镜到底”式拍摄记录和“局部特写”式拍摄记录,为之后研做足前期准备。

游客路线调研结束后,队员们开始汇总信息。通过问卷组队员的汇总,实践团发现大多数游客是年轻学生,且是第一次来天一阁的非本地游客。同时经与摄像组队员的讨论,实践团发现当下游客的参观路径其实与古人的活动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很多游客都表达出游憩天一阁时会存在诸多疑问,如“天一阁主人姓范,为啥园区有个秦氏祠堂?”、“旧时天一阁里面是怎么藏书、取书与看书的?有没有现今图书馆一样的索书号?”等等。经过查询资料,实践团队成员们还获悉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区域是在不同时间被后纳入天一阁园区之内。这不仅使得天一阁景区在占地范围和园内布局产生变化,也使天一阁的文化路线产生较大改动。虽然路线的改变不影响游客对历史文化信息总量的认识,但在游客理解历史文化和体验古人生活原貌等方面产生了局限性。同时,这些变化也不利于凸显园主人造园布局的意义。

经过此番讨论,实践团队决定搜集古今文献并拍摄制作天一阁古今游憩路线的对比视频,并在视频中加入标注对范氏故居、北书库、东园等主要景点进行详细释义,形成“数字导游”,以展现历史文化路线的特色和原真性。实践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同时助力宁波天一阁这一文化宝库的广泛传播。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成员们通过参观文化遗址学习了解到了其背后的历史和价值。同时对于历史文化的新展现形式也让该实践队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新兴科技的使用方式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切实价值。

据悉,该校“拾遗传薪·天一阁调研实践团”已完成路线对比视频的制作,并打算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推广。实践团队成员们也希望制作的天一阁历史文化路线视频,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一来成为“数字导游”帮助游客更直观的体验古人生活起居的历史原貌;二来可以让宁波这座港口城市“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名号传入更多人的耳中;三来则是以天一阁为样本,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的新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近”起来。(通讯员:高海虎)

来源:未来网高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