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高发,张文宏:若身体出现这6种异常,务必尽早就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8 14:19 2

摘要:“发烧嘛,喝点水多休息就好了。”如果你最近也这么想,那这事可能就危险了。今年的天气热得发烫,蚊子多得像开了会儿似的,传染病也跟着凑热闹,其中一个“老熟人”又回来了——基孔肯雅热。

“发烧嘛,喝点水多休息就好了。”如果你最近也这么想,那这事可能就危险了。今年的天气热得发烫,蚊子多得像开了会儿似的,传染病也跟着凑热闹,其中一个“老熟人”又回来了——基孔肯雅热。

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哪个古老部落的咒语,其实它是一种被蚊子“带货”的病毒病。它不像流感那样常见,但一旦惹上,可不是简单的“感冒发烧”。

有专家提醒,尤其是张文宏教授多次强调:如果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奇怪”的表现,千万别扛着,得赶紧看医生。

哪些表现该警惕?我们今天就来掰开揉碎、说清楚讲明白。

小王最近总觉得身上没劲儿,浑身酸痛,以为是熬夜打游戏打的,谁想第二天就发起了高烧,体温一口气冲到39.5℃。家人一看这阵势,赶紧送他去医院,一查,居然是基孔肯雅热

第一种异常就是“高烧不退”。不少人感染后,体温能飙到39℃以上,退了又烧,像坐过山车。重点是,这种烧不是“发发汗就好了”的那种,而是身体在跟病毒死磕。

第二种是“关节疼得像被锤过”。不是那种普通的酸,而是钻心的痛,尤其是手腕、脚踝、膝盖,整个像被拆散重装了一遍。很多人以为是类风湿,结果查出来是病毒惹的祸。

第三种异常是“皮疹突袭”。有的人身上突然冒出一片片红疹,不痒不痛,但看着吓人,有点像被蚊子咬了一百口。这个时候,千万别拿花露水一顿喷了事,那是身体在报警。

第四种是“眼睛不听使唤”。有些人感染后会出现眼红、怕光、流泪,像得了结膜炎,但其实是病毒攻击眼部组织了。继续熬夜刷剧?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第五种异常是“全身乏力像断电”。不是那种“早上不想起床”的懒,而是连走路都觉得累,像是身体被掏空。医生说,这是病毒影响到了肌肉和神经的信号传导。

第六种是“胃口全无还恶心”。明明肚子饿,却一看到饭就反胃,有的人还会呕吐、腹泻。这时候病毒已经“打通任督二脉”,开始攻击消化系统了。

这些表现要是单独出现,可能还容易被忽略。但一旦集体上线,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要说基孔肯雅热,其实它早在1950年代就在非洲被发现了。这个病名是来源于一种马库恩迪语,意思是“弯腰”,因为患者痛得直不起腰,像“老了三十年”。它跟登革热是亲戚,都是靠伊蚊传播的。

那为啥现在又火了呢?原因其实挺“接地气”的:

一是天气太热,蚊子活跃期变长,就像是给它们开了加班工资。

二是城市化快了,积水多了,蚊子“育儿所”也多了。

三是人群流动大,有人出差旅游回来,身上带回了病毒,蚊子叮一口,再传给别人,像是“传递接力棒”。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近年来基孔肯雅热在多个地区流行频率明显上升,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疫情呈现扩散趋势。

说句实话,这病现在还没有特效药。听着吓人,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自限性”,意思是身体自己能扛过去。医生主要是对症处理,比如退烧、止痛、多喝水、休息。

问题就在于这病“后劲大”。有些人虽然退烧了,但关节痛能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尤其是老年人,恢复期更长。有研究指出,约有15%的感染者在3个月后仍有明显关节不适。

张文宏教授才建议:一旦出现可疑症状,特别是上述6种异常,千万别拖,早诊断早安心。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想问:“那我不出门、不去热带,就没事了吧?”

可惜,蚊子没那么讲道理。别忘了,那些爱传播病毒的伊蚊,尤其是白纹伊蚊,它们不光活跃在野外,还爱藏在你家阳台的花盆、卫生间的地漏、厨房的水槽附近。

它们白天也叮人,不像普通蚊子只在晚上出没。一不小心,你在阳台喝杯奶茶,它就“咬”上你了。

预防要从生活细节做起。

家里那些积水的瓶瓶罐罐,别等蚊子来下蛋才清理;穿长袖长裤不是老土,是防止被“下嘴”;窗户加个纱窗、睡觉挂个蚊帐,不是多事,是聪明。

有意思的是,有研究发现,蚊子更喜欢叮汗多、体温高、穿深色衣服的人。夏天出门不妨穿点浅色衣服,少喷香水,也能“隐身”一点。

最近朋友圈里还流传着一些“偏方”,说什么喝某种草药茶、吃某种果子能预防基孔肯雅热。听着玄乎,但真没根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都明确指出,目前没有任何食疗或中药能明确预防或治疗该病。盲目服用草药,反而可能引发肝肾负担。

还有人说:“多喝温水防百病。”这倒是但你要是发烧了,多喝水不能替代看医生。

很多病不是没有预兆,而是我们没把小症状当回事。

有个中年男子,觉得自己就是“风湿犯了”,结果被诊断出基孔肯雅热,耽误了治疗,最后关节像齿轮一样咯吱作响,连筷子都拿不稳

张文宏教授曾说过一句话:“传染病的传播,从来不是病毒厉害,而是我们疏忽大意。”这话说得真不假。

身体是最诚实的朋友,它一不舒服,就会给你信号。但你要是视而不见,它就只好“闹大事”让你注意。

讲到这儿,希望你已经明白,基孔肯雅热不是“稀罕病”,而是“被忽视的邻居”

别觉得离自己远,这事可能就在你晒衣服、倒垃圾、喝奶茶的那一刻发生。

记住那6种异常,别硬扛、别自诊、别拖延。有事,赶紧看医生。咱们做人可以佛系,但对健康,得“鸡贼”点。

参考文献:
[1] 冯云,张海林. 中国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2025,25(5):582-587. DOI:10.13604/j.cnki.46-1064/r.2025.05.09.

[2] 张伟,田汶佳,魏文娟,等.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输入性基孔肯雅热调查与处置[J].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4,30(5):467-469. DOI:10.19821/j.1671-2781.2024.05.015.

[3] 刘晶晶. 基孔肯雅热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D]. 四川:四川大学,2023.

来源:医生张三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