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岩双溪书屋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14:10 1

摘要:与朋友聊天,谈到梅口虎头岩时,说那是个土匪窝。我听了,对他解释说,虎头岩就是梅岩,是泰宁岩穴文化、读隐文化发祥地之一,古时就建有“双溪书屋”,后改为“明镜山房”,是文人雅士汇聚的人文胜地。这么有文化积淀的地方,怎么能笼统地称为土匪窝呢?朋友听了,非常诧异。

与朋友聊天,谈到梅口虎头岩时,说那是个土匪窝。我听了,对他解释说,虎头岩就是梅岩,是泰宁岩穴文化、读隐文化发祥地之一,古时就建有“双溪书屋”,后改为“明镜山房”,是文人雅士汇聚的人文胜地。这么有文化积淀的地方,怎么能笼统地称为土匪窝呢?朋友听了,非常诧异。

躺在路边的古老“梅岩”

梅岩在泰宁县梅口乡境内,高耸于金湖十里平湖景观的岸侧,与猫儿山相对应,为泰宁金溪、建宁濉溪两水汇流处。据清·乾隆《泰宁县志·舆地志》记载:“梅岩,又名虎头岩,即梅口保之鹤鸣山也。……缘岩之足,为泰、建二水会流处也。”清·梁大瑞记载:“梅岩者,虎头岩也。不曰虎头岩而曰梅岩,以岩属梅口,从其地而名之也。”(民国·《泰宁县志·名胜志》)

县志中记载:梅岩“威纡夷旷,有流泉竹木之岩者。岩中屋十数:室一,洞一,楼一,赵六闲外史之所构也。洞与楼俱无额,堂曰‘双溪书屋’。”据此可知,岩中建筑最早为赵六闲外史所造,他是谁?查遍县志,无所崭获;“双溪书屋”缘于泰、建二水汇流而得名,最早建于何时何代,不得而知。

梅岩的石头大门

何谓外史?我认真查了查:1.古代官名,即地方志史官。掌管宣布京畿以外地区的王令、四方地志等。如《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宋·陈亮《三国纪年序》:“自当时之诸侯,国各有史,一言一动,罔不毕载。故四方之志,外史掌之。”清·黄遵宪《三哀诗》:“我已外史达,人实高阁置。”2.指稗史及某些旧小说。如旧题汉·黄宪的《天禄阁外史》、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3.旧时文人常用作别号。如元·张雨称句曲外史,清·恽格称白云外史。

“六闲”有两层意思:1.闲,马厩。周诸侯有六闲。《周礼·夏官·校人》:“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邦国六闲,马四种;家四闲,马二种。”隋时置六闲,是一种官职,其实就是一个马官。《隋书·百官志下》:“(殿内省)尚乘局(官署名)置左右六闲:一左右飞黄闲,二左右吉良闲,三左右龙媒闲,四左右騊駼闲,五左右駃騠闲,六左右天苑闲。”唐亦设六闲。《新唐书·百官志二》:“殿中省……六闲马,以殿中监及尚乘主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置仗内六闲:一曰飞龙,二曰祥麟,三曰凤苑,四曰鵷鸞,五曰吉良,六曰六羣,亦号六廐。”又:“尚乘局……左右六闲:一曰飞黄,二曰吉良,三曰龙媒,四曰騊駼,五曰駃騠,六曰天苑。”2.谓六吕,古乐声调的名称。《国语·周语下》:“为之六闲,以扬沉伏而黜散越也。元闲大吕,助宣物也;二闲夹钟,出四隙之细也;三闲仲吕,宣中气也;四闲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五闲南吕,赞阳秀也;六闲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復也。”韦昭注:“六闲,六吕在阳律之闲……吕,阴律,所以侣闲阳律,成其功,发扬滞伏之气,而去散越者也。”

由此看来,在梅岩建造“双溪书屋”,怡情养性,闲云野鹤,赵六闲外史应该是个懂得古乐声调、闲散清淡的地方志史官。

倒塌的双溪书屋建筑

县志又说,梅岩由“叶子又蓁以数百金得兹岩”。“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地位之人的尊称;“数百金”是多少钱?“金”在明、清以前一般泛指铜;明、清及以后时,金便是黄金。用数百两黄金收购梅岩,叶又蓁应该是个家境富裕的读书人。

叶又蓁为何花重金购得此岩?对泰宁历史了解的人就知道,古时候泰宁读隐早已成为一种风气,许多黉门学子在出世之前,都曾隐居在丹霞岩穴中苦读。北宋叶祖洽在中状元前,就曾隐居在道峰山龙泉寺的岩穴中;南宋邹应龙中状元前,隐读于状元岩。由于有了叶、邹两位状元的榜样,后世泰宁士人学子不辞艰苦,走进深山,独处丹霞,甘受寂寞地苦读。明·太仆寺少卿江日彩出世前,曾在黄石寨筑光台读隐;明·天启太子太师、兵部尚书李春烨及其子李自枢,曾在李家岩“构危梯层楼而登,下临无地,泉泓不竭,人在松杪”避世,等等。读隐文化蔚然成风,形成了文化阵营中一块重要的方阵,成就了泰宁科举文化的兴盛,使丹霞岩穴至今还沾染了浓烈的书卷味。

关于叶又蓁,县志上没有查到相关的资料。有一点可以猜测,那就是叶又蓁花费重金购得梅岩,他决心要像先祖叶祖洽那样,在梅岩潜心读书,考取功名,以图宦达。清·乾隆《泰宁县志》成书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县志上记载同时代的几个叶姓人物,有:叶起鹍,乾隆十三年(1748年),岁贡;叶起凤,乾隆十四年(1749年),岁贡;叶祖轼,乾隆乙酉(1765年),拔贡;叶祖熹,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岁贡。叶又蓁跟他们是什么关系呢?因没有叶氏族谱脉系,查无可查。

叶又蓁是个有学问的人,不然也不会和县志总编来往。当年购得梅岩后,《泰宁县志》总编许灿应他之邀,同往梅岩,“予为题之者也”——欣然提匾写额:“颜曰‘桂馨’,楼曰‘远眺’,堂曰‘明镜山房’”,并作了一番解释:“曰‘桂馨’者,斋侧有丛桂,秋时花发,座满香风也。曰‘远眺’者,岩在山中,幽深四塞,及登楼,则水光山色,村落田畴,历历在目也。不曰‘双溪书屋’,而曰‘明镜山房’者,取李青莲‘两水夹明镜’之句,易其名不易其旨也。又以空山无人,非藏书所,不曰书屋,而曰山房者,存其真也。”自此,“双溪书屋”更名为“明镜山房”,取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句中“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境。

为何又叫“鹤鸣山”呢?许灿写道:“自梅口至寨门,土级累累,石磴层层,盘迂屈曲,五里有奇。至则苍松数百林,映日嘶风,为龙吟,为鹤舞。”盖因梅岩山形地势峻峭,风景奇特;更有岩顶数百株苍松,山风吹动,状若鹤舞,声如鹤鸣,因而名之。

古人生活的遗迹

梅岩极为开阔,一览无余:“临梅溪一石稍平,可坐十数人。远山一带,草树交辉,翠岚欲滴。下视梅溪,则风帆雨桨,往来出没于烟波荡漾间。他如人家之散布,鸡犬之鸣吠,舆马行旅之疾徐,有色有声,另是一番景界矣。”

梅岩又非常封闭,“寨门至岩中计半里许,门扉常合,非剥啄所能达。登斯岩者往往放纸炮,吹海螺,以动司钥。”——人在门外,要叫门很难,旅行到此之人干脆放纸炮、吹海螺,闹出动静,里面的人才会过来开锁。

梅岩之内“有田有池,唯三春水满,过此则常苦旱”。因为旱,“不能种秫养鱼,以佐清兴”,但可怡情养性。

梅岩前后左右,有很多闲置的土地,叶又蓁想因地造型,“吐胸中丘壑,因其高下而位置之”。可惜“居未久,遂尔溘逝”——忽然仙逝了。

梅岩远眺

之后,“明镜山房”由叶又蓁的后人建造。“其嗣作新亦雅人”,但许总编不无感慨地说:“顾作新力不能及是,山灵犹将有待,而非予今日之所敢知也。”对此,叶氏后人对许总编说:“何时得摆脱尘务,当觅巧构如公输,善种如橐驼者,某处草树,某处亭台,为山灵一壮大观。”意思是说,以后营建时,要寻觅到像公输盘这类的能工巧匠;植树养草,要寻觅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郭橐驼这样的人物,把梅岩打造成让山灵都感到震撼的场所。

由此看来,叶又蓁及其后人都是很有情怀的。

再说土匪窝。我看过一篇论述泰宁丹霞岩穴寇变文化的文章,说:“最早是宋绍定二年(1229年),福建晏头陀起义,在梅口梅岩到虎头寨一带,择岩穴、筑山寨,聚众达千人以上。之后,福建地方军多次在此屯兵扫寇。”

对这一说法,我颇为存疑。《泰宁县志·寇警》中记载:“绍定己丑(1229年),闽寇晏头陀作乱,连破宁化、清流、将乐。统领刘纯御之,分忠武军于梅口寨,以防罗源筋竹之寇。”——晏头陀作乱波及到泰宁,但没有盘踞梅岩,因为刘纯率忠武军驻守梅口,闽寇迅速逃亡。

石树相缠

我在写作《闽寇晏头陀作乱》时,也没有查到有关闽寇晏头陀在梅岩盘踞的史料,只有“因晏头陀起事波及泰宁,刘纯故而领兵驻泰宁梅口寨防守”。倒是在研究泰宁红色文化时,发现在1931年至1934年间,有土匪、民团在梅岩附近山上盘踞;泰宁解放后,土匪头子严正也在梅岩附近山上盘踞。因而,坊间所说梅岩是土匪窝,大概是指这些时候。

登上远眺台的石阶

要知道,当时梅口和邻近的弋口是泰宁最富庶的区域,主因是泰、建两水汇流于此,成就了两大货运码头——梅口渡和弋口渡。泰宁、邵武、黎川、建宁等地的货物都是从这里转运到福州,商贸异常活跃。因为富庶,有土匪劫掠,是必然的。基于此,当时政府都有重兵驻防,因而土匪想在附近山上盘踞,是非常危险的。

梅岩的具象

梅岩盘踞过土匪,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瑕不掩瑜;如果把一个人文胜地说成土匪窝,那真是瑜不掩瑕了!

本文来自【中国风景名胜】,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