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年在重庆那些防空洞里 有个老兵总是念叨一件事,不是那些缺粮少弹的苦日子,也不是身边战友的牺牲,而是一个困扰了他大半辈子的疑问:为什么外国人总说我们没怎么打?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有个数字,直到今天都让人震撼。
当年在重庆那些防空洞里 有个老兵总是念叨一件事,不是那些缺粮少弹的苦日子,也不是身边战友的牺牲,而是一个困扰了他大半辈子的疑问:为什么外国人总说我们没怎么打?
这话初听荒谬。
仗都打赢了,鬼子也投降了,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可老兵的疑惑并非毫无道理。
他亲身经历的那场血战,和后来教科书里描述的,似乎根本不是一回事。
那些被忽略的真相
战争结束后的头几年,各种统计数字乱得很。
伤亡人数有好几个版本,谁也说不准到底死了多少人。
但前线的士兵心里都有数:鬼子的主力部队,十个里面有八个在中国。
这不是什么军事机密 每次交火都能感觉出来。
对面的日军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明显训练有素。
从俘虏嘴里套出的话更让人吃惊——很多鬼子兵在中国已经待了好几年,对这片土地比当地人还熟悉。
反过来看太平洋那边,情况就轻松多了。
有从东南亚回来的英军军官私下承认,他们碰上的日军”不太行”。
这话说得客气,实际情况是那些日军要么是新兵蛋子,要么就是在中国被打残了重新拼凑起来的部队。
一组对比数据很说明问题。1942年,日军出动11个师团,花5个月时间就扫平了东南亚450万平方公里。
这些地方原本是英法美荷的地盘,武器装备比中国强得多,但垮得比谁都快。
而在中国,同样的日军折腾了8年 花了血本,还是没能彻底拿下这个”落后的农业国”。
一场几乎没有朋友的战争
真正让人意外的是西方国家的态度。
珍珠港挨炸之前,美国的想法很明确:最好让日本去打苏联。
为了这个目标,美国对日本侵华基本睁只眼闭只眼。
钢铁、石油这些战略物资,该卖还是卖。
英法的盘算也差不多。
让两个潜在对手打得你死我活,自己在旁边看戏捡便宜,这是老牌帝国主义的看家本领。
所以中国求援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一些不疼不痒的外交辞令。
转机出现在1941年。
日军南下占了越南,这下英美才醒悟过来,原来日本的胃口不只是中国和苏联,连东南亚的殖民地都想一口吞下。
但就算这时候,美国的支援也很有限。
大名鼎鼎的”驼峰航线”确实运了不少东西,可其中90%都被美军自己用了,分给中国的只有10%。
这个比例说明什么?说明美国压根没把中国当真正的伙伴,只是把中国当成拖住日军的工具。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几乎是在单打独斗 一个工业底子薄、组织能力有限的农业国,硬扛世界第三工业强国的全面入侵。
按常理,这仗应该几个月就结束了。
但奇迹就这么发生了。
超出想象的代价
战争的惨烈程度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淞沪会战的时候,一个德国军事观察员在日记里写道:”我见识过一战的凡尔登,但这里更要命。”中国军队的伤亡数字吓人,可他们的斗志反而越来越强。
更让日军意外的是,随着战争拖长,中国军队的组织能力在明显提升。
最开始那种一碰就散的情况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有计划的撤退和反击。
这背后,是整个民族意识的觉醒。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武汉会战期间,一个日军军官给家里写信抱怨:”这些中国人好像永远杀不完。
消灭一支队伍,马上又冒出新的抵抗力量。”
这种韧性让日军付出惨重代价。
到了1942年,日军的精锐师团基本在中国战场消耗光了。
后来调到太平洋的所谓”甲种师团”,其实只是个空架子,里面塞的大多是新兵或者养好伤回来的老兵。
统计显示,太平洋战争中美军面对的日军师团,平均只有13000-17000人,远低于标准的20000人以上。
不光人数不够,装备也大打折扣。
比如第19师团只有6000多支步枪,连基本火力配置都达不到。
被刻意淡化的影响
如果把中国战场从二战历史中拿掉 整个战争走向可能完全不一样。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太平洋战场的力量对比会严重失衡。
想想看,如果日本没在中国消耗掉大量精锐和物资,而是把全部家底投到太平洋作战,美军还能打得那么顺吗?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仅仅用三分之一兵力,日军就能短时间横扫整个东南亚。
要是动用全部主力,再加上在中国战场积累的丰富经验,美军的伤亡可能要翻好几倍。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战后格局。
没有中国的顽强抵抗,亚洲的反法西斯力量就严重缺失了。
到那时候,不管是联合国成立还是战后秩序建立,中国都没资格参与。
这一点当时的国际社会看得很清楚。
罗斯福说过,中国应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只是因为人口和面积,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丘吉尔虽然有些保留意见,但也承认中国的地位来之不易。
在他看来 一个能独自抵抗法西斯侵略长达8年的国家,确实有资格在战后国际秩序中占重要位置。
被遗忘的声音
现在回头看,那个老兵的困惑其实不难理解。
在西方主导的叙述中,中国的抗战常被描述成”消极防御”或”等待援助”。
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最艰难的时期,中国几乎在孤军作战。
没有工业基础,就用血肉之躯硬顶;没有先进武器,就靠人数和意志弥补;没有外援,就自力更生撑到底。
这种精神在人类历史上都少见。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抵抗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争取了宝贵时间。
如果中国在1937年就彻底垮了,1941年的世界格局会完全不同。
日军可以腾出手全力对付苏联,也可以更早南下威胁英美在亚洲的利益。
不管选哪种策略,对盟军来说都是灾难。
所以当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时 这不是什么意外安排,而是对中国巨大牺牲的确认。3500万人的伤亡,8年的浴血奋战,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不屈的意志。
那个在防空洞里熬过无数个夜晚的老兵,也许到生命最后都没完全理解自己参与的那场战争有多伟大。
但历史记住了他,记住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普通人,记住了他们在最黑暗时刻点亮的那束光。
光虽微弱,却足以照亮世界。
参考资料: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伤亡统计》,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日军侵华作战记录》,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
《太平洋战争全史》,半藤一利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抗战时期国际军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来源:招财寻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