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 年,硅谷投资人纳瓦尔在一次酒会上被问:“您最成功的投资秘诀是什么?” 他举着香槟笑:“秘诀就是从不投那些‘看起来特别努力’的创业者,每天工作 18 小时,周末不休息,这种人十有八九成不了事。”
2013 年,硅谷投资人纳瓦尔在一次酒会上被问:“您最成功的投资秘诀是什么?” 他举着香槟笑:“秘诀就是从不投那些‘看起来特别努力’的创业者,每天工作 18 小时,周末不休息,这种人十有八九成不了事。”
全场哗然,有人怼他:“难道成功不靠努力?” 纳瓦尔抿了口酒:“努力没错,但太辛苦的钱就像流沙,抓得越紧漏得越快,你见过哪个亿万富翁是靠拧螺丝拧出来的?”
现在的人总把 “爱拼才会赢” 挂在嘴边,可纳瓦尔用他投中 Uber、推的经历证明:真正的财富积累,靠的不是汗水密度,而是认知维度。
就像他在《纳瓦尔宝典》里写的:“靠出租时间赚钱的人,本质上是在给老板打一份‘时间工’,不管时薪多少,终究跑不赢时间的折旧。” 那些越辛苦越赚不到钱的人,不是不够努力,是没搞懂 ,钱这东西,更爱跟懂得 “偷懒” 的人交朋友。
纳瓦尔在斯坦福演讲时,当场做过一个扎心实验:他让台下年薪 10 万的程序员和年薪 8 万的卡车司机举手,然后问:“你们谁每周工作超过 60 小时?”
结果举手的程序员比卡车司机还多。他笑着说:“看到了吗?脑力劳动者照样可能靠‘卖力气’赚钱,敲代码到凌晨三点和扛大包到凌晨三点,本质上都是用健康换钱,只是换钱的工具从扁担变成了键盘。”
这事儿撕开了一个残酷真相:辛苦钱的核心不是体力消耗,是 “时间不可复制”。
就像你开出租车,跑一趟只能赚一趟的钱;你做咨询,跟一个客户聊一小时就只能赚这一小时的钱。纳瓦尔把这叫 “线性收入陷阱”,你能赚多少,完全取决于你能卖出多少小时,而人的时间就像手机电量,每天就那么多,再省着用也撑不过 24 小时。
他见过最极端的例子:有个朋友在华尔街做交易员,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看盘,晚上十点才回家,年薪 50 万美元,看起来风光无限。
可 35 岁那年突发心梗,躺进 ICU 花掉 200 万,出院后再也扛不住高强度工作,收入暴跌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他赚的每一分钱都带着健康利息,现在不过是连本带利还回去。” 纳瓦尔在博客里写,“这种钱就像借高贷,看起来到手快,实则要抵押未来。”
这彻底颠覆了我们对 “努力” 的认知:不是流汗越多赚得越多,是单位时间的价值密度越高越富有。
就像同样是一小时,投资人能赚 2000 元,而门卫只能赚 20 元,差距不在辛苦程度,在 “一小时产出的价值”。
纳瓦尔投资时最爱问创业者:“如果明天你突然生病躺半年,公司收入会降多少?” 那些说 “降 90%” 的,再努力他也不投,因为创始人本人就是公司最大的 “时间瓶颈”。
更扎心的是,辛苦钱会让人陷入 “越忙越穷” 的恶性循环。
纳瓦尔分析过快递员的收入模式:想多赚钱就得多送单,多送单就没时间学习新技能,只能永远靠送单赚钱。
一旦遇到行业变动(比如快递柜普及),收入立刻暴跌。“这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看起来跑了很远,其实还在原地,你越依赖体力换钱,就越没时间打造‘不需要体力也能赚钱’的系统。”
2008 年,纳瓦尔花 5 万美元投资了 Uber 的早期股权,当时很多人笑他 “疯了”:“这公司连个正经办公室都没有,创始人整天在街头转悠找司机,能成什么气候?”
纳瓦尔却不慌:“我投的不是他们现在有多努力,是他们在做‘让别人替自己赚钱’的事,每多一个司机,每多一个乘客,公司就多赚一分钱,创始人却不用多干一秒活。” 后来这笔投资给他带来了上亿美元回报。
这背后藏着纳瓦尔最核心的财富逻辑:真正的致富靠杠杆,让资源替你干活,让时间为你打工。
他把杠杆分成三类:资本杠杆(用钱赚钱)、人力杠杆(让别人替你赚钱)、产品杠杆(用作品自动赚钱)。
这三种杠杆有个共同点,都不需要你亲力亲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就能自己落地生根。
他最推崇的是 “产品杠杆”,因为这是普通人最容易接触到的。
比如写本书,你花半年时间写完,接下来几十年都有人买;拍个爆款视频,你剪辑一周,可能几年后还有人看广告给你带来收益。
纳瓦尔自己就是这么干的,他在推上写的 “财富公式” 系列短文,没花什么力气,却被整理成《纳瓦尔宝典》畅销全球,版税收入比他早年做程序员十年赚的还多。“这就像种果树,前期浇水施肥可能辛苦,但一旦结果,每年都能摘果子,不用再重新种树。”
这和我们的常识完全相反:多数人以为 “赚钱就得亲力亲为”,可纳瓦尔说 “亲力亲为是赚钱的反义词”。
就像开餐馆,你自己当厨师当服务员,每天累死累活最多赚家小店的钱;但如果你把配方标准化,搞连锁加盟,让别人出钱出人力,自己只收加盟费,才能赚大钱。
前者是 “用自己的时间赚钱”,后者是 “用别人的资源赚钱”,这就是杠杆的魔力。
他吐槽过一种 “伪杠杆” 选手:开了家公司就以为有了人力杠杆,结果自己当 CEO 兼销售兼保洁,每天比员工还忙。“这哪是当老板,是给自己找了个管人的兼职。”
真正的人力杠杆是 “你能让比你厉害的人替你做事”,就像乔布斯不懂编程,却能让顶尖工程师为他打造 iPhone;纳瓦尔不懂开车,却能让全球司机为他赚钱的 Uber,杠杆的关键不是你管多少人,是多少人能利用你的系统赚钱。
现在年轻人总爱说 “我没资本没资源,怎么用杠杆?” 纳瓦尔的答案是 “从最小的产品杠杆开始”。比如你会做 PPT,别只帮公司做,把模板传到网上卖;你擅长化妆,别只给朋友化,拍教程发视频赚流量分成。
纳瓦尔在硅谷见过个荒诞的场景:有家创业公司为了 “体现奋斗精神”,规定员工必须晚上十点后才能下班,连厕所都装了打卡机。
结果不到一年,核心团队全跳槽了,公司倒闭,“他们卷的不是效率,是辛苦的表演。” 他在播客里笑,“就像两只驴在拉磨,一只说‘我要比你多转三圈’,另一只说‘我要比你多挨两鞭子’,可磨盘上的粮食一点没多。”
很多人所谓的 “努力”,不过是用辛苦程度掩盖思考的懒惰。
纳瓦尔把这叫 “内卷式自嗨”,别人加班你也加班,别人熬夜你也熬夜,以为这样就能比别人更成功,却没想过 “如果方向错了,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就像在错误的轨道上开高铁,速度再快也是白搭。
他自己创业时就反其道而行。公司规定 “下午四点后不准开会”,鼓励员工准时下班,甚至给 “最早完成工作” 的人发奖金。有人质疑 “这样能做出成绩吗”,他却用数据说话:他们的产品迭代速度比同行快 30%,因为员工有时间在下班后琢磨 “怎么用更聪明的方法做事”,而不是在办公室耗着假装忙碌。
“真正的效率不是看你在工位上坐多久,是看你能用多少个‘啊哈时刻’解决问题。”
而且他认为 “太辛苦的钱往往带着诅咒”。
比如那些靠低价抢市场的公司,赚的每一分钱都得靠压缩成本、压榨员工,久而久之就会陷入 “越便宜越没利润,越没利润越只能更便宜” 的死循环。
纳瓦尔把这叫 “辛苦钱的惯性”,你靠辛苦赚第一桶金,就会习惯性地用更辛苦的方式赚第二桶金,最后被自己的 “努力” 绑架。
特殊期间,很多人收入暴跌,纳瓦尔却在推上晒出自己的被动收入清单:投资分红、版税、专利费…… 加起来反而比之前更多了。
有网友酸溜溜地问:“您这是躺平也能赚钱啊?” 他回了句:“不是躺平,是我十年前就开始造‘印钞机’,现在只是定期去取钞而已。”
这道破了变富的终极逻辑:普通人靠主动收入生存,富人靠被动收入致富。
主动收入是 “干就有,不干就没有”,像工资、加班费;被动收入是 “一次付出,持续收获”,像房租、股息、作品版权。
纳瓦尔的所有投资和创作,都是在打造不同类型的 “印钞机”,这些机器不需要他每天盯着,却能源源不断地吐出钱来。
他打造的第一台 “印钞机” 是个编程教程网站。
2000 年左右,他花三个月把自己的编程心得做成视频课程,挂在网上收费。
前两年几乎没人买,可十年后突然火了,因为编程语言更新换代,他的 “老教程” 反而成了理解底层逻辑的经典。
现在这网站每月还能给他带来几万美元收入,而他早就没管过了。“这台机器的维护成本几乎为零,却能一直印钱,这才是财富的理想状态。”
这和我们对 “赚钱” 的理解完全不同:不是 “赚钱”,是 “造能赚钱的系统”。就像渔民捕鱼,新手每天出海打鱼,老手会先织网、造船、找鱼群迁徙规律,前者赚的是 “打鱼钱”,后者赚的是 “系统钱”。
纳瓦尔说,他见过的所有富豪,本质上都是 “系统设计师”,不管是公司制度、产品体系还是投资组合,都是他们设计的 “自动赚钱系统”。
他给普通人的建议特别实在:每天花一小时,打造属于自己的 “迷你印钞机”。
不用多复杂,可能是个自媒体账号,可能是个虚拟店铺,甚至可能是一套 Excel 模板。关键是 “一次制作,多次销售”,或者 “别人使用你的系统赚钱,你分一杯羹”。
纳瓦尔在《纳瓦尔宝典》的最后写道:“财富的本质是时间自由,当你不需要为了钱而工作时,才算真正拥有财富。” 而实现这一点的唯一途径,就是停止赚太辛苦的钱,开始打造能替你赚钱的系统。
就像他说的:“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的钱,除非靠运气;但你也永远赚不到比你系统效率更低的钱,这是必然。”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