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照相馆里,还有几张宁波人的照片 | 明州往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8 09:49 1

摘要: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寇在城中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短短六周,三十万同胞惨遭杀害,长江血流,金陵失色,白骨遍野,民不聊生。电影《南京照相馆》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南京大屠杀》等图书一样,都记录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而在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寇在城中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短短六周,三十万同胞惨遭杀害,长江血流,金陵失色,白骨遍野,民不聊生。电影《南京照相馆》与《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南京大屠杀》等图书一样,都记录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而在那时的南京,有几位宁波人留下了他们的照片,记录了他们的故事……

我叫陈越梅:我和丈夫

开辟了国际安全区

陈越梅女士

我叫陈越梅

祖籍在陈婆渡

我哥哥陈裕光

是金陵大学校长

我自己也在美国留学

获得体育学硕士学位

在燕京大学运动会上担任裁判的陈越梅

回国后,我在北京的燕京大学获聘为体育学教授。在燕京的时光,我多次组织燕京大学体育运动会,并开设了女大学生体育课程,研究女大学生体育保健。与此同时,我也邂逅了爱情,和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杭立武结婚。婚后,我们一起在南京定居。

1937年11月

我们留守南京

抢运在南京的各类博物馆文物

城里的难民越来越多

我们夫妻

想模仿上海难民区

在南京设立难民区

拉贝和南京国际安全图地图

日军进攻上海。上海本地难民和各界涌入上海的难民剧增。为保护平民免遭日军屠杀,法国人、华洋义赈会会长饶家驹成立南市难民区,保障了20万难民的生命安全。杭立武、陈越梅为此通过饶家驹特邀在南京的20多位外国人和留守南京的高校教师组建国际安全区委员会,划定国际安全区区域,德国人拉贝为总负责人。

1937年11月22日

南京国际安全区成立

我负责妇儿救济工作

安全区的粥厂

在六周里,无数的南京妇女惨遭日寇奸淫虐杀。我和同事尽可能帮助安全区外的妇儿进入安全区。可即便进了安全区,我和同事也要遭遇日军的盘问搜查。1938年1月,日军甚至闯入了我的宅邸,抢走了我的床、钢琴和留声机。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保护她们,想办法弄来棉花,组织大家做成棉衣御寒,及时为他们施粥、治疗,抚慰她们的心灵。

1938年1月

日本人强迫难民还家

2月

安全区不复存在

我已身在重庆

投入后方失学儿童的救济

我叫邬静怡:

我就要在安全区穿花裙子

邬静怡女士

我叫邬静怡

也是阿拉宁波人

毕业于甬江女中

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大)

还有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

毕生热爱生物学

邬静怡(后排左一)和学生在养鸡场的合影

我对鸡和鸡蛋兴趣浓厚。在美国时,我就发表了一些关于鸡蛋的文章。回到金陵女大后,干脆建了一个养鸡场。日本人打进南京前,我尽早储备了一箱的弹药和枪,誓言和鸡共存亡。

南京保卫战时

我主动留下保护校产

国际安全区成立后

我也参加了安全区的工作

国际安全区的女生

当时,日本人都要抓“花姑娘”,南京的女孩子都不敢穿花裙子。可即便不穿花裙子,日本人还是随意奸杀。与其这样,我在安全区照样穿花裙子。有好心人怕我被抓走,我也不怕,我在学校里就要穿我喜欢的衣服啊。

安全区并不太平

我时常跟随同事救助难民

日本人要在这里

要孩子们学日语

我偏偏不要这么干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在今南京师范大学

我们金陵女大、金陵大学的几位老师在魏特琳组织下在安全区进行实验教育,用中文教孩子们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和爱国主义的事迹。我因为研究家禽,就教授鸡和鸡蛋的知识。孩子们那时都很难吃上肉,我就把养的鹅、鸭子和做实验淘汰的鸡送到安全区的厨舍,让大家能补充一些营养吧。

安全区解散后

我依然留在学校

保卫校园

一直到1942年6月19日

日本人强占金陵女大

我只好离开学校

但我留在南京

直至抗战胜利的那天

我叫汤忠谟:

我要保卫我的同胞

汤忠谟先生

我叫汤忠谟

出生在宁波

我毕生研究神学

南京沦陷前

我在中央神学院任校长

在最危难的时刻

我毅然决定参加

国际安全区

国际安全区难民收容所

因为职务关系,我和在南京的外国人非常熟悉,特别是拉贝先生。国际安全区成立后,我出任南京国际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中方秘书处主任,负责国际安全区对日交涉、对外宣传、文件起草工作。

我忘不了

1937年12月20日

在委员会成员

德商潘丁的房子里

日本兵强行闯入

非法控制了屋主人

和几名外国人

当面强奸了

在此避难的中国妇女

这是多么大的罪过啊

在那六周里

真的是暗无天日

我只能尽己之力

保卫我的同胞

我叫盛莘夫:

保卫国宝!力有不逮!

盛莘夫先生

我叫盛莘夫

来自奉化

和前三位不同

我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盛莘夫抗战期间在四川绘制的地质图

1924年,26岁的我被姨丈推荐到浙江省实业厅地质调查办事处工作。当时,一位留美的博士朱庭祜邀我考察浙江地质。在野外考察中,我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29年,我到西湖博物馆工作,并在三年后到北大进修,开始系统研究浙江的古生物和地质学。1935年1月,宁波老乡翁文灏调我到北平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七七事变后,我们所先迁南京,再迁长沙,我主动留在南京,负责剩余运不走的藏品转移。

南京沦陷后

日军闯入地质调查所

我日语还算流利

当即挺身而出

直言这里是学术机关

并无中国残军

逼退了日军

中央调查所旧址即今南京地质博物馆

然而,日军的残暴超出我的想象。我和其他留守的几位同事和日军周旋了两个月后。1938年2月8日,日本人闯入我家,强抢了5箱陶器。2月21日,日军又闯入我家,抢走了藏匿的22箱古生物标本。第二天,日军中一位学习生物的特派员闯入调查所,封存、运走了所内还未来得及搬走的图书、标本、文物。5天后,调查所被日军封锁。

好在南京沦陷前

313箱

最珍贵的文物标本

已安全转移

1938年3月

我最终逃出南京

辗转到了重庆

往事多一点

除了以上四位幸存者之外,目前可以稽考的宁波籍幸存者还有:

范毛庆:男 南京沦陷当日被日本士兵枪击耳部,后逃到二道埂子(今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东路)澡堂里,被人救出,安置在二道埂子的石城营造厂。

倪翰芳:女 甬江女中毕业生,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金陵女大心理学教师。南京沦陷时,她和丈夫、著名翻译家周启勋的房子正好在安全区内,因此幸免于难。

邬阿富:男 24岁 南京沦陷当日,他从家中逃出,逃到下码头时中弹受伤,逃过一劫。

卢宗浦:男 9岁 南京沦陷前后全家逃亡洪武路的武学园漆业工所(今属南京市秦淮区),幸免于难。

此外目前可以稽考的南京大屠杀宁波(含定海)同胞有:

王金堂:男 31岁 定海人 南京塘坊桥街68号(今属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附近)五金厂学徒1937年12月18日或19日日军强行带走,用机枪扫射而亡。

素材来源 | 资源采编部
一审一校丨应珂二审二校丨陈莹三审三校丨严剑平

2025年暑期期间开放时间安排

来源:宁波市图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