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怀抱里,伊金霍洛旗用法治温情编织着基层治理的细密网络。近年来,这片土地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法治建设的基石上,在“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叩问中不断探索,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解纷,让“伊旗是个好地方”的口碑里,沉淀着越来越浓厚的
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怀抱里,伊金霍洛旗用法治温情编织着基层治理的细密网络。近年来,这片土地始终把“人民”二字镌刻在法治建设的基石上,在“为了谁、依靠谁”的时代叩问中不断探索,以实打实的举措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解纷,让“伊旗是个好地方”的口碑里,沉淀着越来越浓厚的法治幸福感。
“楼长在岗”: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心坎上
走进伊金霍洛旗综治中心的“一站式”大厅,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冰冷的窗口柜台,而是墙上那块实时更新的“当日楼长”公示牌。红色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格外醒目,就像给来访群众吃了颗“定心丸”不管啥难题,今天总有“当家人”在这儿撑腰。2025年推行的“县级领导轮班接访+当日楼长”制度,让这里的矛盾化解有了“主心骨”。每天清晨8点半,轮值的县级领导都会准时出现在大厅,换上工作牌坐在调解台前。曾经有位农民工大哥攥着欠条来讨薪,刚开口就红了眼眶。当日楼长没有急着分流,而是先递上一杯热茶,陪着他理清诉求脉络,随后当场拨通住建部门和用工单位的电话,半小时就促成了三方面对面协商。这种“面对面听诉求、手拉手解难题”的模式,让群众等待的时间从过去的两三天,压缩到现在的“最多一顿饭功夫”。法院、检察院等五部门的班子成员也加入轮值队伍,他们和窗口人员、导引员组成“解纷智囊团”,遇到复杂纠纷就围坐在一起“会诊”。有次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闹得面红耳赤,轮值的司法局领导当即请来村里的老支书和国土所干部,在大厅的调解室里铺开图纸,用乡规民约结合法律条文耐心劝说,不到俩小时就画好了“和谐边界线”。这种“责任上提一级、服务下沉一线”的机制,让群众的获得感像大厅里的阳光一样,实实在在洒在心上。
“王大爷,您对着手机说就行,它能自己写成字。” 在札萨克镇的综治服务点,工作人员正帮70多岁的王老汉用 “伊码解纷”小程序反映养老金问题。对于伊旗这样地广人稀、外来务工者多的地方,不少群众往返旗里得花大半天,这个小程序就像架起了一座“空中调解室”。打开小程序,录音转文字功能特别贴心,不会打字的老人说几句方言,系统也能精准识别;担心操作麻烦的,线下窗口的工作人员会全程代填,5分钟就能完成过去要跑断腿的登记流程。有位在煤矿上班的小伙子,晚上下班后才发现工资少了加班费,他躺在床上点开小程序填报诉求,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劳动监察员的回复电话。这种“线上随时报、线下有人帮”的服务,让 1.1万注册用户里,不少人成了小程序的“宣传员”。系统的“智能分流”更是藏着大学问。群众选好所在镇后,案件会像长了眼睛似的,自动“飞”到对应的调解中心。乌兰木伦镇曾有起邻里漏水纠纷,系统推送给镇调解员后,调解员带着物业师傅当天就上门查看,还同步把现场照片上传到平台。当事人通过手机,能清楚看到“已受理”“调解中”“结果公示”的进度条,就像给纠纷化解装了个“透明的钟表”。遇到复杂情况,系统还会启动“升级机制”:镇里解决不了的,自动流转到旗级中心;调解不成的,无缝对接法院速裁通道。上线以来处理的180多件诉求里,不少群众在评价栏里写下“没想到这么快”。
“联调合力”:让劳动者的笑容更踏实
随着伊旗产业发展,工地上的塔吊越竖越高,劳动争议也多了起来。有次20多名工人讨薪无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旗综治中心,没想到这里的 “市旗人社 + 法院”联合调解中心,三天就帮他们追回了被拖欠的80多万元工资。这个由人社仲裁员和法院法官“并肩作战的调解中心,把“法庭”搬到了纠纷最前沿。他们创新出“调解先发力、仲裁作衔接、法院保底线”的全链条模式:简单的欠薪纠纷,调解员当天就能约双方调解;涉及工伤赔偿的复杂案件,仲裁员提前介入固定证据;实在调解不成的,直接走法院速裁通道,让生效裁决“白纸黑字”有保障。有位建筑工人在施工中受伤,企业起初只愿赔3万元,联合调解中心的法官带着法医上门勘查,用工伤鉴定标准一条一条算清楚,最终帮他拿到了12万元赔偿。成立以来,这个“维权联合体受理的885起案件,不仅为劳动者挽回3400多万元损失,更让企业明白了“依法用工才是长久之计”。有位煤矿老板感慨:“以前总觉得打官司麻烦,现在调解中心把规矩讲透了,我们和工人的关系反而更顺了。”
从“现场楼长”的热茶,到“扫码解忧”的便捷,再到“联合调解”的公道,伊金霍洛旗的法治建设,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暖到人心的实践。当“群众诉求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当“最多跑一地”变成“不用跑也能办”,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结出的,是挂满民生温度的累累硕果。在这片土地上,每一起纠纷的圆满化解,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法治的根基,永远在人民心里。(王鹏)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