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面膜、茶口红、茶口喷、茶牙膏、茶沐浴露等,保留了径山茶中的有益成分……”8月5日下午,穿着一身汉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村民章红艳,向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一行热情介绍了径山村的茶科技新品。
“茶面膜、茶口红、茶口喷、茶牙膏、茶沐浴露等,保留了径山茶中的有益成分……”8月5日下午,穿着一身汉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村村民章红艳,向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一行热情介绍了径山村的茶科技新品。
工作中的章红艳(右一)
径山村与茶的渊源深厚且悠久,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法钦禅师在径山结茅建寺并栽种了第一棵茶树“采以供佛”,之后“茶圣”陆羽隐居在此撰写《茶经》……禅修与茶仪融合的径山茶宴,成为体悟“禅茶一味”的基本仪轨。但明清之后,径山茶宴几近失传。
壮士断腕,“禅茶”从历史走进现实
“小时候,我们村轧石子(开山采石),炮声轰隆、烟尘蔽天、河水恶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章红艳家门口就是采石场。而村里仅有的茶产业、竹产业,发展方式粗放,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的同时,收入也非常微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约10万元。
转变发生在1998年,径山村委彻底关停采石场,又于2000年启动封山育林行动,并对砍柴村民发放燃气补贴,同时禁用除草剂,推广生物防虫技术,保护水源与土壤。
2003年后,借助浙江省“千万工程”,径山村委对村容村貌、生态基底开启了系统性修复与治理,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统一杭派民居风格、启动径山寺复建工程……如今,径山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6%,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30000个/cm³。
通过有效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肥力得到提升,径山村茶园的茶获得了有机茶、绿色食品等认证,为茶叶赋予了生态溢价能力。
“一开始,也尝试过其他产业,如印染、服贸等,但都不理想,于是我们尝试对本土‘禅茶文化’重新发掘。”章红艳说。通过茶宴复原,古老的茶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不仅完整呈现了其固有的仪式感和美学特质,更成为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茶文化的重要载体。
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
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初,实际效益并不理想。数据显示,尽管径山村年度游客总量达到240万人(次),有效消费或深度体验的游客却仅约10万人次,留存率约4.2%,依赖单一旅游观光模式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但我们坚信,径山村的发展要紧紧依靠本地茶产业、生态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路子是正确的。”径山村委书记俞荣华说。
2015年后,径山村继续深化融合、精准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研发高品质体验产品,引入外部资本对茶产业链(种植、加工)、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及旅游市场(客群、渠道)进行结构化整合,推出禅茶文化节、径灵子IP、茶科技产品等产业创意。近年来,还引入电商运营、数字农业等技术,传承非遗技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深化茶文创等新经济实体,推动传统茶旅业向体验化、高附加值转型。
共富机制也在这一阶段悄然蝶变,茶产业突破了行政边界限制,即资源充裕的村庄提供景观和土地资产,发展滞后的村庄输出劳动力、承接产能溢出;径山村还采用“集体土地入股+企业资本技术注入”共建茶产业园,村集体提供土地与劳动力等基础性生产要素,形成了按股分红与工资性收入相结合的复合收益渠道。
“作为径山村普通村民,回想整个历程,看着远山如黛、茶香漫谷,似乎体会到了古人‘汲泉煮茗,意畅心清’的意境。”章红艳说。
自2020年以来,径山村经济总收入实现超亿元跨越式发展。2024年,村集体可分配收入达887万元,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较2005年增长超过800%,达到61737元。
“紧紧依靠人才,继续深化茶产业、生态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当被问及径山村如何深化“两山”实践时,俞荣华如是说。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