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卡的课堂上,实时弹幕“金句频出”,偶尔还会冒出几个可爱的柴犬表情包;为热门电影《哪吒》里的台词“急急如律令”翻译让同学们绞尽脑汁;时不时来一场“作业颁奖典礼”带来满满的仪式感……用小卡的话说,就是希望学生们走进她的教室,然后经历一段enjoyable的时光。
“您的课特别轻松有趣,每周想到要上英语课就很开心”“是舍不得不去的课,为友善的、负责的、爱启发的小卡老师打call”……
小卡的课堂上,实时弹幕“金句频出”,偶尔还会冒出几个可爱的柴犬表情包;为热门电影《哪吒》里的台词“急急如律令”翻译让同学们绞尽脑汁;时不时来一场“作业颁奖典礼”带来满满的仪式感……用小卡的话说,就是希望学生们走进她的教室,然后经历一段enjoyable的时光。
小卡真名赵燚,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副教授,也是“英语听说交流(B)”和“英语阅读写作(B)”两门本科生公共英语课程的负责人,因为她的英文名叫Rebecca,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小卡老师”。
“如沐春风”,是赵燚理想中自己的课堂带给学生们的感受,也是她希望自己在一堂课结束后的收获。“每次上完课我都特别开心”,这份开心,来自于她又一次与学生们展开了和谐、自然的互动与交流。
赵燚
真诚、公正、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节英语听说交流课上,赵燚都会请同学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这次,又轮到了她最喜欢的经典主题:“幸福”。实时弹幕上,学生们一边热火朝天地发出自己的想法,一边兴味盎然地看着别人五花八门的答案。“讨论这个话题大家都很开心,我最感动的答案当然是'最幸福的事是上英语课、学英语’了”,赵燚莞尔一笑。
看似随意的互动,却是赵燚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课上时间有限,无法照顾到每一个人,分组交流、弹幕分享、代表汇报的方式可以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同学深度参与其中,并且兼顾了“I人”(内向的人)和“E人”(外向的人)的课堂社交舒适度,聚焦语言学习本身。”
赵燚课堂上的小组讨论
“清华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经历差异较大”,面对不同课程定位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赵燚坚信,培育积极的师生关系是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基础,而其中的关键是真诚、公正、负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基础激发其学习兴趣。
因此,从每学期选课结束起,赵燚便会对照网络学堂的选课信息一一识记学生,并发布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和期待,力求做到更快更准地熟悉每一位同学。根据开课前和每周动态学情分析,赵燚和她的助教还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开设了“语音听力工作坊”“圆桌会议”等定制式学习辅导小课,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条件提升英语应用能力。
赵燚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双向反馈也很重要”,在赵燚看来,语言能力的提升从来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完全实现的,必须要加强主动练习才能真正达到语言学习的效果。因此,她会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反馈问题。不止一位同学在期末总结中提及:“很喜欢老师的作业反馈评语”。
学生课堂反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天课上有一个小话题不应该即兴提问同学,我应该给他一个预设,提问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这是赵燚对于自己某一天教学后的反思。她有一本教学反思日记,近四年已撰写五万余字。从“今天的语速太快”“节奏不好”到“成功帮学生申请到了剑桥大学的交流活动”,有亟待改进的地方、有纷繁复杂的感受、也有丰硕的成果总结,内容随性、包罗万象。
部分教学反思日记
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从事大学英语教学18年来,赵燚所讲授过的英语课程类型丰富,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等。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在教学理念、方法、教材等方面不断探索改革,与时俱进。近四年来,作为语言中心两门本科生公共英语课程的负责人,赵燚组织团队制定和修改教学大纲、编写通用学术英语课程配套教材、开展教学学术交流、推进建设学术共同体与英语第二课堂,不断丰富和发展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内涵。
在英语教育“提质减量”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量大面广”的必修课,也是助力学生提升全球胜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在教学设计中,赵燚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使用所呈现的文化共性与差异,坚定文化自信。在她看来,“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本功,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根本”。
受曾经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经历启发,赵燚带领团队在课堂外为同学们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以“第二课堂”演讲活动协同并推进“第一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增强英语表达自信心,提升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加强了30个英语平行班之间的教研沟通。
永远“以学生为中心”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更多元的人机协同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在赵燚看来,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思维的重大转变;作为陪伴者,应主动迎接变化,携手学生共探英语学习新路径。
赵燚和课程团队老师们共同参加了以“数字赋能,创新育人”为主题的2023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历经7个月三轮比赛,清华团队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
赵燚(右一)和团队老师合影
为了在有限的比赛时间内让学生真正学懂并产生学习主动性,团队利用数智教学交互式在线课件实时关注学生反馈和互动效果。赵燚坦言,“备赛过程也得益于平日课堂教学中的Aha moment(顿悟时刻),教学设计以学生遇到的学习难点或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有效整合语言教学资源,逐步引导学生习得语言使用规律。”
2023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总决赛现场,赵燚说课
在教学评价方面,由于选课学生初始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赵燚坚持以学习“增量”评价学生,基于精细化管理进行课内外分层指导。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在保护其学习热情的同时设置更具挑战度的语言学习任务;对基础较弱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英语学习的突破点,并加强过程性评价让其体会英语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在这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为教师提供更高效的语言教学资源整合方式和更精准更及时的学习评价。赵燚所在的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学校的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建设,也主动尝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利用人工智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提升学习成效。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学习动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赵燚指导几位曾经选修过多门外语课程的学生开展SRT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学校本科生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与学术同行进行深入交流。
“希望未来人工智能不仅辅助和参与英语教学,还能进一步探索如何协同或融入教师教学,改善英语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均衡状况,全面提升我国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赵燚说道。
2023年,赵燚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执教18年来,每一节课,赵燚都认真对待,“有时候站一个半小时真挺累的,更别说不舒服的时候,但是一上课我就精神了,上课总会让我特别开心。”在赵燚的脸上,仿佛很难看出岁月的痕迹,当问及如何让自己拥有这份好心态,她的答案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当年,也正是因为好奇让她对英语产生了兴趣。赵燚从初中才开始接触到英语,而让她喜欢上英语的是一套磁带——老师在北京接受培训后带回的一套《走遍美国》。从出于好奇到频繁地听、频繁地练习、频繁地背诵,赵燚到现在还能依稀记得一些二十多年前背诵的内容。而这位老师也成为了对赵燚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人。“要说老师教给过我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会记得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和做事的温度,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
从成为一名教师开始,赵燚也在默默践行着自己内心的标准。她希望自己的课堂除了有轻松、和谐的氛围外,还能让每位学生在下课后带走一些东西,“既觉得这堂课是很有收获的,但又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是我理想中一堂课的效果。”
文|杨雪文 杨帆
图|受访者提供
排版|杨帆
编辑|苑洁
审核|刘蔚如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