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语 | 医患之间,需要一条“六尺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8 08:09 1

摘要:作为一位从医三十年、双手托举起三万新生娃的妇产科主任,在遭受长达七个多月的网络暴力后,邵医生选择了以坠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敲下第一句伤人的话,到压垮一个医生,究竟需要多久?

河南周口邵医生的答案是“七个月”。

作为一位从医三十年、双手托举起三万新生娃的妇产科主任,在遭受长达七个多月的网络暴力后,邵医生选择了以坠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邵医生的悲剧,让网暴停了下来,也激起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哀悼与怀念。

邵医生社交账号的最后几条视频里,还洋溢着她怀抱一对龙凤胎的喜悦。镜头里,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好医生模样,专业、温暖,眼角有藏不住的笑意。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定格的幸福之下,她正承受着长达七个月的网暴。

看到这条视频的人,都以为看到的是她对新生命的喜悦,却未曾想,自己正在见证一位优秀医生的生命倒计时。

在这起悲剧中,两种声音的反转来得猝不及防。此前一些患者家属认为权益受损,在网络上发出声嘶力竭的“哭声”,引发了不少人的共情。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表达悲痛与诉求的声音,理应被听见。

然而,在同一时间段,邵医生本人发出了澄清、解释甚至求助的“呐喊”,这种声音却被轻易淹没。

网络世界,似乎自带一个情绪“增幅器”,能将一滴眼泪,瞬间放大成滔天巨浪。当患者家属的“哭声”被调到最大音量,医生的“呐喊”就成了静音模式。

手术刀能切除病灶,却缝合不了人心被网暴撕开的伤口。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邵医生的心境。起初,面对网络上的指责,还可以据理力争;慢慢地,当解释被曲解,善意被抹黑,她会感到困惑;最终,当无数匿名的、恶毒的咒骂如潮水般涌来,日复一日,无休无止,那种被全世界孤立、百口莫辩的无助感,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坚强的灵魂!

那句“请为我正名”的遗言,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悲鸣。可惜,网络总是在“来不及”之后才想起表达善意。

压垮她的,是“线上医闹”这种新型暴力,是一批躲在屏幕后的“键盘侠”,也是在关键时刻“掉线”的系统。

不禁要问,现有的医患调解为何不够顺畅?沟通氛围为何常是剑拔弩张?

一个重要诱因,是网络上那些真假难辨、情绪先行的虚假消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现实中确实有部分医生、医院因沟通不力、服务欠佳,让公众积攒了负面情绪。因此,一些人在看到医患冲突时,会不自觉“代入角色”,将对个体的不满放大为对整个群体的质疑,共情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发生了倾斜。

正因理性的沟通不畅,才让一些患者在感觉“吃了亏”之后,选择投奔网络,寻求陌生人的“舆论审判”,陌生人也“义愤填膺”地加入造势。

目前,针对邵医生事件的调查仍在进行,我们期待一个还原真相、依法裁决的最终结果,以告慰逝者、警示生者。

仅仅惩处几个网暴者,还不足以防范悲剧的重演。我们必须深层次审视近年来“奇特”的医患关系。

客观来说,医患关系常常不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点对点的互动。如何治疗,医生有时没有主导权,甚至连患者本人也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建议”、朋友的“偏方”、网络文章的“科普”,都可能成为左右治疗方案的砝码。

这种现象背后,是大众矛盾的健康心理:一边是高度重视养生,热衷于从各种渠道获取碎片化信息;另一边又是普遍的讳病忌医、不遵医嘱。

回望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被误切肾脏后,仍出于维护医院信誉的公心选择谅解,其胸襟令人感佩。然而,我们不能用梁先生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在病痛中挣扎的普通人。

在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桐城六尺巷故事所蕴含的“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相互体谅与处事智慧。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今天的医患关系,乃至今天的网络空间,缺少的正是这种“让他三尺”的氛围与“巷道”。

双方都感到委屈,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在网络空间里引爆。当容纳信任、沟通与善意的“巷道”被堵死,剩下的就只能是冰冷的对峙与争吵。

惩处网暴者只是起点,更该为医患之间修建一条信任的“六尺巷”,让彼此知进退、以和为贵。

这个“和”,首先是“合法”,一切诉求都应在法律框架内表达。其次是“合理”,要尊重科学判断,并承认医学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合作”,医生与患者本该是并肩对抗疾病的朋友,而不是相互猜忌的对手。

我们呼吁,在网络时代,亟须建立起更便捷、权威、高效的调解机制,让双方的委屈有处诉说,让专业的解释能被倾听,让激化的情绪得以缓冲,从而避免矛盾被一步步推向极端化。

化解“网络医闹”的戾气,还需要讲好相互信任、彼此成就的医患故事,广泛传播。毕竟,好的舆论环境,好的医患关系,本来就是一剂良药。

唯有如此,才能让患者不陷入恐慌,让医生不被流言所戕害,让生命相托的信任,真正成为彼此共同的信仰。

来源:大皖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