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6日,傅利叶在北京正式发布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备“可触摸”特性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are-bot”GR-3。这是继上海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后,GR-3人形机器人的第二次公开亮相。
2025年8月6日,傅利叶在北京正式发布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备“可触摸”特性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are-bot”GR-3。这是继上海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之后,GR-3人形机器人的第二次公开亮相。
作为GRx系列第三代智能人形机器人,GR-3在本体设计与构型方面,明显区别于前两代的金属质感,采用柔肤软包覆材设计搭载全感交互系统,让整机呈现出更多的“温度感”。
▍Care-bot打造首个人形机器人“情感伙伴”
GR-3的设计灵感源于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 “大白”,研发人员赋予它社交陪伴及辅助陪护功能,希望从视觉到触觉拉近用户与机器人的心理距离,让机器人更具亲和力,摒弃传统机器人的冰冷形象。“Care-bot”这一概念由此诞生。
傅利叶围绕技术迭代、用户体验和商业化落地等多个产品维度,明确了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和应用目标:
Social Companion(社交陪伴):聚焦人与机器人的情感连接,适用于公共空间、教育环境等场景。通过日常互动、社交交流与情绪陪伴,承担独居老人陪伴、儿童互动玩伴等角色,用温和响应构建情感纽带。
Assistive Companion(辅助陪护):在情感陪伴基础上延伸服务功能,覆盖行动辅助、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等专业场景。未来可深入康复机构、养老院等场景,提供慢性病照护、日常生活协助等精准服务,让科技真正满足实际需求。
▍硬件设计全新升级亲肤材质手感细腻
有别于传统的硬性材质,GR-3的配色采用莫兰迪暖调设计,搭载超跑级内饰包覆材料和安全环保的“固特棉GFOAM”软包内里,在实际交互过程当中,使用者可以通过抚摸、轻拍等动作与GR-3进行交互。整体材料设计更有亲和力,同时触感舒适。
“亲和力”与“安全感”是团队开发GR-3的核心方向,GR-3通过融合棕色灵动双眼、柔和面部曲线、圆润适中的身高比例与温和自然的肢体语言,营造出轻松、灵动、可亲近的机器人形象。通过弱化机械感,减少用户的疏离感与畏惧心理,进一步强化“有温度的科技陪伴”体验。
为避免身材过于庞大给用户带来不适感,GR-3的身高被设定在165cm,整机重量71kg,全身自由度多达55个,可支持更拟人化的肢体表达。研发团队通过优化头部空间与轴心位置,让GR-3能够实现更紧凑灵巧的结构设计。此外依托模块化设计,GR-3 高效集成各类传感与运算模块,在保证美观性的同时兼顾实用性与拓展性,为更多场景的人机交互提供基础。
GR-3电池系统采用双电池热插拔架构,通过动态能源调配系统实现双电池无缝切换,单次续航能力达到3小时。该设计能够让GR-3在不间断供电的情况下完成电池更换,有效降低冲击电流与电弧风险,从硬件底层保障7×24小时连续作业能力和能源供应的可靠性。
▍搭载全感交互系统让机器人读懂你的“言外之意”
GR-3 搭载了傅利叶自研的全感交互系统,该系统集成听觉、视觉、触觉三大模块,通过协同反馈实现更自然、拟人的情感互动。与GRx系列前两代产品不同,GR-3开创性地引入了注意力管理机制,通过统一调度多模态交互功能,动态调配感知优先级,从而实现手、眼、脑的协同反馈,有效提升了交互响应的连贯性与针对性。
在交互反馈方面,该系统采用“双路径响应机制”:当机器人接收到单一指令(如呼唤、抚摸)时,会即时触发 “快思考” 反馈,例如被呼唤时快速转头对视,被抚摸时轻晃脑袋回应;而当同一指令被多次触发(如连续追问、多次触摸),则会启动 “慢思考” 模式,由大模型推理引擎理解复杂语义、交互历史及触发特征,进而生成更自然且适配场景的复合应答。
具体来看各感知模块的功能:
听觉感知:GR-3 头部共配备 4 个麦克风阵列,通过全向收声消除回音,交互激活时,可定向增强声音来源,精准捕捉声源方位并转向头部,配合眼神交互实现更智能的听觉反馈。
视觉识别:GR-3 内置结构光 + RGB 广角镜头的摄像头模组,可实现对人脸的精准识别;搭配动态追踪系统,能够实时调整头部角度和转向,确保用户始终处于视野范围内,营造更细腻的一对一交流体验。
触觉反馈:GR-3 头部与躯干共分布 31 个触觉传感器阵列,可实时感知触摸并作出反馈,结合眼球的动态设计与拟人化的肢体动作,让肢体接触成为情感交流的延伸。
此外,交互系统还嵌入微表情反馈:新增的眼神交互与表情系统可以通过转动眼球、眨眼以及定制化瞳眸特效,增强情绪传达与陪伴感。
▍技术架构持续迭代升级傅利叶让机器人更拟人
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思考和拟人化表达,而这正是傅利叶在努力追求的方向,GR-3在硬件性能与拟人化表现方面较前代产品有大幅提升,从人机交互再到运动控制,GR-3也更加贴合人类的认知逻辑。
GR-3的设计离不开研发团队在GRx系列的技术积累。研发团队借鉴了前两代 GRx 机器人的实践经验与市场反馈,对机器人本体结构进行了全面优化,在提升躯干自由度的同时,实现了更为紧凑的设计。GR-3搭载傅利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一体化执行器,搭配 12 自由度灵巧手,能够满足日常交互、导览陪伴等场景的运动控制需求,为多样化服务的落地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技术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GR-3并非仅拥有一种步态,研发团队为了尽可能展现GR-3更加拟人的行走,在标准行走步态当中融合了弯腰、下蹲等动作,为机器人在复杂三维空间中实现灵活移动与复合作业创造了条件。此外,GR-3 还能够实现直腿行走、摇摆步态、碎步小跑等多种拟人化行走姿态;在电量较低时,可通过调整步频与重心呈现 “疲惫模式”,该特性不仅满足了多场景的动作需求,也体现出其作为具身智能本体平台所具备的良好兼容性与开放性。
傅利叶高度重视开发者的使用体验,基于前两代产品的用户反馈,对GR-3 的开发框架进行了优化,支持服务器—客户端架构的算法开发。无论是机器人研究学者、工业自动化工程师,还是 AI 软件开发者,都能够快速上手,高效定制多样化应用,助力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发展。
未来,傅利叶计划为场景开发者提供交互API,持续降低使用门槛,推动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实现个性化落地。
▍E轮亿级融资之后 傅利叶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提速
2025年6月,傅利叶完成3亿元人民币的E3轮战略投资,由上市公司润阳科技独家注资。这轮融资是其同年1月近8亿元E轮融资的延续,融资前企业估值已达80亿元,这也意味着傅利叶正式跻身独角兽行列。根据润阳科技发布的公告,E3轮战略投资资金将用于支持傅利叶的核心业务发展,特别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线建设。
在GR-3的材料创新上,我们也看到了新晋股东润阳科技在人形机器人核心材料上的兑现的投资承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傅利叶计划2025年实现双足人形机器人交付300台,所有产品均已进入量产阶段,部分资金也被用于生产线升级、设备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优化。
2025是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的决战之年,头部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开始聚焦批量化出货,个别企业更是达到千台规模,提前进入产能爬坡期。资本方面也更加趋于理性,优质企业收获更多产业资金和政府引导资金的关注,初创企业的窗口期正在变小,资本呈现出一定的马太效应。傅利叶两轮累计1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也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资本对于傅利叶在“康复+通用人形机器人”双轨战略上的认可。
与同行相比,傅利叶拥有出色的全栈自研能力,从一体化执行器、灵巧手、多轴力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到“硬件开发+算法开源+数据共享”三位一体的开发者生态。2025年开源的人形机器人N1,进一步通过开放硬件资源包和代码,吸引开发者共建生态,巩固行业领导地位。GR-3的发布更是从“功能之上,有爱如初” 的理念上,重新定义了人形机器人新标准。
截至当前,傅利叶的康复机器人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家机构,而人形机器人GR-3与具身智能康复港的启动,让我们看到智慧医疗康养场景的未来雏形。2024年12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刊发银发经济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的6%;预计2035年将达30万亿元,占GDP的10%,成为全球最大银发市场。其中,2025年银发经济预计突破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5%。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以及国家对于养老政策的支持,傅利叶在未来医疗康养的市场空间充满想象。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