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在 AI 和具身智能创业圈中,似乎越年轻就越能吸引更多眼光。然而,任何领域都需要来自各个年龄段的力量。在美国有这样一名 70 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简·利普哈特(Jan Liphardt),他于 2024 年创办了一家名为 OpenMind 的公司,旨
当前,在 AI 和具身智能创业圈中,似乎越年轻就越能吸引更多眼光。然而,任何领域都需要来自各个年龄段的力量。在美国有这样一名 70 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简·利普哈特(Jan Liphardt),他于 2024 年创办了一家名为 OpenMind 的公司,旨在打造“机器人的安卓操作系统”。
图 | 简·利普哈特(Jan Liphardt)(来源:https://openmind.org/)
过去几十年来,Jan 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复杂系统进行感知、适应和学习,他的职业生涯也一直处于 AI、生物学和去中心化系统的交汇点上。作为一名教授,Jan 之前的科学研究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能源部的支持,最近几年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研究的那些生物系统协调挑战同样阻碍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因此,他决定打造“机器人的安卓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包含两款软件产品。同时,OpenMind 正准备于 2025 年 9 月之前交付由其软件驱动的 10 只机器狗组成的首批机器人队伍。
OM1:通用机器人大脑
该公司的第一款产品是名为 OM1 的通用机器人大脑。OM1 是 OpenMind 所打造的的 AI 原生操作系统,也是专为类人机器人打造的软件层,可以在任何机器人硬件上实现运行。不同于人们此前构建的传统机器人堆栈,OM1 是从零开始设计的,旨在实现智能的自适应行为。OM1 并不需要依赖僵化的、针对特定任务的代码,而是集成了感知、基础模型、记忆和上下文,这使得机器人能够观察和解读其环境,同时还能理解自然语言,并能实时调整其行动。事实上,可以将 OM1 理解为一个共享自主层,它能针对硬件差异进行抽象化,并能让不同形态的设备都能具备高级智能。
图 | OM1 的核心功能(来源:https://openmind.org/demo)
据介绍,OM1 目前已经实现 AI 智能体在数字与物理世界的双重部署。用户只需创建一个 AI 人格,即可同时在云端和实体机器人硬件上运行。通过 OM1,用户既能与 OpenAI 的 GPT-4o(或 Gemini Robotics、Claude、DeepSeek 等模型)进行交互,又能通过大模型控制的实体机器人实现握手等物理互动。基于 OM1 构建的智能体和机器人可以整合多元的数据源(比如来自互联网、摄像头、激光雷达),从而实现发表 X 推文、物理空间探索等多样化任务。作为一款开源系统,OM1 还赋予用户以充分的控制权,支持针对家庭场景或工作场景进行定制优化。
图 | OM1 的 GitHub 页面(来源:https://github.com/OpenMind/OM1)
FABRIC:机器人的去中心化协同网络
该公司的第二款产品是一款名为 FABRIC 的去中心化协同网络,它使机器人能够安全地共享信息和协调任务。FABRIC 好比是一种新型协议,其能为机器人提供一种跨环境验证身份、共享上下文和安全协调的方法。它解决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即机器该如何建立身份、该如何确定自身位置,以及该如何与从未接触过的其他机器人共享知识。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部署到生活中,人们亟需 FABRIC 这样的信任层,以便让它们能够协同工作。无论这些机器人是由谁制造的,也无论这些机器人在何处运行,那些使用 FABRIC 的机器人都能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附近有哪些机器人,以及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想象一下,一个送货机器人感应到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已经送来了食物,而利用 FABRIC 它能验证车辆身份和确认其位置,并能通过实时协调来取回包裹,全程完全无需人工干预或者事先集成。这种可信赖的“机器人之间的交互”能够帮助机器人解锁从自主物流、到保险、到支付轨道等众多领域的应用潜力。也就是说,FABRIC 为机器人构建了一个关于世界的共享认知体系,随着更多机器人加入网络,这个体系还会自行迭代得越来越智能。就好比为机器人赋予了集体记忆,让它们能够从彼此的经验中相互学习。与人类不同的是,机器几乎可以实现即时学习,这意味着如果能为它们提供一种更好的与其他机器人连接的方式,它们就能更容易地接受训练和吸收新信息。
图 | FABRIC 的介绍(来源:https://openmind.org/)
没有协同,机器人就不存在智能
众所周知,人形机器人和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已经存在几十年之久。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机器人硬件正在变得功能强大且价格亲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系统成为了不同手机厂商共同使用的操作系统。而在具身智能时代,随着不同机器人公司的陆续涌现,它们是否也需要一个能够共享、共通的类似于安卓系统的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如今的每个机器人都如同一个个孤岛一般。许多机器人都是从内部到外部构建的,比如采用垂直整合模式、采用封闭的应用程序接口,以及由单一公司负责软硬件的设计和开发。这种方法在受控环境中是有效的,但是无法扩展到现实世界之中。当在工厂、医院等不同地方部署机器人时,来自不同供应商的机器人需要实现相互协作。它们需要共享空间理解、协调任务并建立信任,而在目前机器人根本做不到这些。如果你从十个供应商那里分别购买十个机器人,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往往是无法相互通信的。
尽管人们已在机器人硬件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但机器人之间仍然无法相互交流、共享知识或有效协同工作。同时,尽管 AI 可以控制物理系统,但是连接所有事物的软件层却并不存在。这些机器人们被困在单一供应商的生态系统中,限制了彼此之间的协作,并且无法去适应现实世界的复杂性。随着机器人被用于更多“需要人机交互”的场景,人们希望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假如机器人可以通过相互连接并互相分享有关如何使用不同语言的信息,就将帮助它们更好地与更多用户互动,从而无需人类用户去将每种语言一一地教会它。
图 | OpenMind 的员工合影(来源:https://openmind.org/)
OpenMind 指出,我们人类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与地球上的任何其他人互动,这是因为我们的周围建立了大量基础设施,这让我们能够信任他人、给他人打电话、发信息,以及进行互动、协作并共同完成事情。而机器人要想实现更大的“野望”,也需要拥有像人类世界一样的独属于自己的“基础设施”。
而在此前,这一“基础设施”的缺失阻碍了机器人的潜力的释放。假设希望机器人能在开放环境中运行,那么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智能网络。OpenMind 在机器人领域所做的工作,正如 Linux 和以太坊在软件领域所做的一样。如果说 AI 技术是“大脑”,机器人技术是“躯体”,那么协同系统就是“神经系统”。Jan 认为,假如没有协同,机器人就不存在智能,就只剩下机械运动。
当前,许多公司都专注于制造机器人或其硬件组件,以便让其实现移动、抓取物体或与周围世界互动。在其他公司竞相打造人形机器人的硬件之际,OpenMind 却专注于此前处于缺失状态的一环:智能基础设施。OpenMind 所打造的软件能为机器人协作创建一种通用语言。这解决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解决了一个基础设施问题。正如互联网需要开放协议以便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一样,机器人技术也需要开放标准以实现机器之间的协调。正因此,OpenMind 的 OM1 与 FABRIC 共同构建了一个开放、安全的协同层,让任何机器人都能在这个共享的全球网络中植入智能、验证信任并采取行动。
本月初,OpenMind 还完成了由 Pantera Capital 领投的 2000 万美元融资轮,参与方包括 Ribbit、Coinbase Ventures 和 Pebblebed 等战略投资者和天使投资人。眼下,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一些机器人制造商已经开始授权使用 OpenMind 的技术。同时,OpenMind 正在进一步地为机器人构建软件基础,以便实现跨平台、跨环境、跨形态的感知、适应和协同工作。另外,该公司目前正专注于将其技术推向家庭用户,并开始对产品进行迭代。
未来,其计划将由 OM1 驱动的机器人扩展到学校、家庭和工作场所,并计划正式推出 FABRIC 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能够允许人们验证真实世界的数据,并能支持机器人的自主协调。就在刚刚,OpenMind 在 X 上发文表示目前已有 150000 用户加入了 FABRIC 的等待使用清单 [1]。长远来看,该公司的目标不仅仅是制造更优秀的机器人,而是要为一种全新的智能系统构建基础设施,使机器能够相互协作和相互学习,进而连接所有会思考的机器。
参考资料:
1.https://x.com/openmind_agi/status/1953372297072394319
运营/排版:何晨龙
来源:DeepTech深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