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PLoS ONE撤稿潮黑幕:45名编辑“承包”1/3问题稿,论文工厂链条浮出水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7 18:18 1

摘要:一项针对顶级开放获取期刊 PLoS ONE 撤稿记录的深度分析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撤稿论文与仅占该刊发文总量1.3%的45名编辑直接相关。这些编辑在2006至2023年间处理的稿件,最终导致了该刊截至2024年初702篇撤稿中的超30%。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25

一项针对顶级开放获取期刊 PLoS ONE 撤稿记录的深度分析显示,近三分之一的撤稿论文与仅占该刊发文总量1.3%的45名编辑直接相关。这些编辑在2006至2023年间处理的稿件,最终导致了该刊截至2024年初702篇撤稿中的超30%。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25名编辑自身也曾在该刊发表后被撤稿的论文。

《自然》新闻团队通过独立分析公开数据与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锁定了五名“问题编辑”中的关键角色。他们的处理行为不仅暴露了同行评审流程的潜在漏洞,更指向可能与“论文工厂”(批量生产虚假论文的灰色产业)的隐秘关联。

45人“问题编辑圈”:小群体撬动大撤稿量

这项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PLoS ONE的撤稿危机并非偶然。研究团队梳理了该刊2006至2023年发表的27.7万篇论文、13.5万名作者及1.8万名处理编辑的数据,发现22名编辑“异常偏好”接受后续被撤稿的稿件,另有33名编辑频繁处理被“出版后同行评审”平台PubPeer标记的争议论文。其中,21名作者似乎刻意将这些高风险稿件“定向投递”给这一“问题编辑圈”。

“系统性学术不端在文献中的痕迹如此明显,不可能仅靠几个‘坏作者’完成。”研究合著者、美国西北大学元科学家里斯·理查森(Reese Richardson)表示,“期刊指定的编辑群体中存在共谋,为这些问题论文大开绿灯。”

尽管PLoS ONE所属的出版商PLOS强调“已移除涉事编辑并改进政策”,但学界对这一危机的反应远未平息。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科学政策研究员卡西迪·杉本(Cassidy Sugimoto)直言:“研究结果令人沮丧,但也证明我们有工具和机制大规模识别学术不端,并开始根除科学界的不良行为。”

五名“高危编辑”浮出水面:撤稿量占比15%

通过交叉比对PLoS ONE撤稿记录与编辑处理数据,《自然》锁定了五名处理问题稿件最多的编辑,他们共同“贡献”了截至2024年7月14日该刊15%的撤稿量。

1. 沙希德·法鲁克(Shahid Farooq):植物生物学编辑的“撤稿之王”

土耳其哈兰大学植物生物学家法鲁克在2019至2023年间处理了79篇PLoS ONE论文,其中52篇被撤稿。所有撤稿声明均提及“作者身份、利益冲突及同行评审存疑”。更值得注意的是,法鲁克本人还与该刊7篇撤稿论文有共同作者关系,这些论文的撤稿声明与上述52篇高度雷同。

法鲁克回应称,他依赖审稿报告做决定,“编辑工具有限,难以察觉利益冲突”。但PLOS表示,2022年内部利益冲突检查“未配备识别合著历史的系统”,已于2023年更新政策。目前,法鲁克已被PLoS ONE除名,并辞去《前沿·农学》《BMC植物生物学》等期刊的编辑职务。

2. 吕志瀚(Zhihan Lv):虚拟现实领域的“撤稿风暴眼”

这位虚拟现实研究者于2017至2021年间处理了54篇PLoS ONE论文,其中43篇被撤稿(仅2024年就撤了31篇),撤稿理由多为“同行评审完整性受损及流程操纵”。更令人警惕的是,吕志瀚曾在Wiley旗下已停刊的Hindawi期刊担任400余篇论文编辑,其中88篇已被撤稿。2024年,Springer Nature旗下《神经计算与应用》因吕志瀚参与特刊编辑,撤下了26篇中的24篇,涉及图像篡改、引用无关文献等问题。

吕志瀚声称“未意识到担任特刊编辑时投稿存在利益冲突”,但PLOS已于2022年将其除名,并于2023年提醒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其当时任职机构)“可能存在论文工厂关联”。该校调查后认为,吕志瀚至少一篇PLoS ONE论文“涉嫌研究不端”,另一起“伪造伦理审查”已移交瑞典警方。目前,吕志瀚已转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 吕海斌(Haibin Lv):海洋地质学家的“全军覆没”

中国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海洋地质学家吕海斌在2021至2022年间处理了28篇PLoS ONE论文,仅1篇未被撤稿。剩余27篇的撤稿声明均指向“同行评审完整性、论文相似性及流程操纵”。此外,吕海斌还在Hindawi的《传感器期刊》编辑了113篇论文,其中88篇已被撤稿。

值得注意的是,吕海斌与吕志瀚合作编辑了多篇PLoS ONE撤稿论文,尽管两人否认存在亲属关系(吕志瀚称“非血缘”,吕海斌称“私人关系”)。2022至2024年,两人还共同发表了10篇文章(6篇发表于IEEE会议),目前均未撤稿。IEEE拒绝置评。

4. 阿德南·努尔·沙阿(Adnan Noor Shah):农业科学家的“系列撤稿”

巴基斯坦拉合尔工程技术大学的农业科学家沙阿在2021年8月至2022年5月间处理了24篇PLoS ONE论文,其中18篇被撤稿。17篇撤稿声明提到“作者身份、利益冲突及同行评审存疑”,沙阿本人还与该刊5篇撤稿论文有共同作者关系。

此外,沙阿在《前沿·植物科学》发表的两篇论文中,合著者包括三名曾与他合作编辑该刊其他论文的研究者。该刊出版商Frontiers表示正调查沙阿参与的20篇论文。沙阿未回应采访。

5. 阿米尔·艾哈迈德(Aamir Ahmad):癌症研究编辑的“争议合作”

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公司的《非编码RNA研究》主编、Springer Nature《科学报告》癌症领域编辑艾哈迈德,在2012至2020年间处理了851篇PLoS ONE论文(2017、2018年每年处理超200篇),仅9篇被撤稿(因图像重复、细胞系污染)。但2020年,Frontiers因数据有效性存疑撤下了他编辑的一篇论文。

值得关注的是,艾哈迈德曾与因50篇论文撤稿而臭名昭著的癌症研究者法兹勒·萨卡尔(Fazlul Sarkar)合作发表35篇论文,其中13篇被撤稿(均因图像操纵)。艾哈迈德声称“未察觉萨卡尔的研究问题”,并强调“编辑难以识别图像篡改”。他于2020年离开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现任卡塔尔哈马德医疗公司高级研究员。

论文工厂阴影:问题稿件“指数级增长”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更严峻的现实——疑似“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正在以惊人速度激增。研究团队整理了3.28万篇具“论文工厂特征”(图像重复、语句生硬、大段抄袭)的论文,其中仅8589篇被撤稿。更关键的是,疑似论文数量每1.5年翻一番,而撤稿量每3.3年才翻一番,“现有学术诚信措施在规模上完全滞后”。

“当前的诚信干预手段根本不足以应对论文工厂和系统性不端的规模。”理查森呼吁,“必须大幅扩大这些措施的覆盖范围,而揭露编辑的角色正是其中重要一环。”

杉本则强调,“投稿量的激增正让编辑承受更大压力,低质量或欺诈性论文更易蒙混过关”。她指出,提高透明度(如公开编辑处理稿件的详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

期刊与行业的反思:政策调整能否堵住漏洞?

面对质疑,PLOS出版伦理负责人蕾妮·霍奇(Renee Hoch)回应称:“我们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每起事件中迅速移除问题编辑,对相关论文采取必要措施。”她承认“此类问题并非PLoS ONE独有,而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挑战”,并强调2023年已引入新政策,包括使用自动化工具分析合著模式、标记潜在论文工厂风险。

然而,学界对“事后补救”的效果存疑。有研究人员指出,PLoS ONE依赖志愿者编辑的模式本身存在缺陷——编辑数量庞大(超万名),难以逐一审查其学术诚信记录;而论文工厂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通过“定向投稿”或“合作互挂”绕过同行评审。

正如理查森所言:“要解决这场危机,不仅需要技术工具,更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学术出版的责任体系——编辑、作者、出版商都需为论文质量承担更明确的责任。”

PLoS ONE的撤稿风波不仅是一起期刊危机,更是全球学术出版体系深层问题的缩影。当“问题编辑圈”与“论文工厂”形成灰色链条,当学术诚信措施在规模扩张前显得力不从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撤稿和声明,更是对整个学术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彻底反思。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护科学的纯粹性。

【关于投稿】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是转化医学核心门户,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和产业的发展,核心内容涵盖组学、检验、免疫、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如您有最新的研究内容发表,欢迎联系我们进行免费报道(公众号菜单栏-在线客服联系),我们的理念:内容创造价值,转化铸就未来!

转化医学网(360zhyx.com)发布的文章旨在介绍前沿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使用;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责任声明:本稿件如有错误之处,敬请联系转化医学网客服进行修改事宜!

热门推荐活动 点击免费报名

线上|2025年8月6日

▶ 解密顶刊文章——时空组学驱动精准发现引擎

线上|2025年8月12日

▶ “破卷之战:新修饰战队重燃科研创新力”线上交流会

北京|2025年9月19-20日

▶ 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上海|2025年11月20-23日

▶ 第八届上海国际肿瘤内科学论坛(8th SIMOS)

上海|2025年12月10日

▶ 第五届现代临床分子诊断研讨会

点击对应文字 查看详情

来源:Yoni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