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盛夏时节,黑土地上绿意盎然,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等地,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对外开放、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协同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光
编者按 盛夏时节,黑土地上绿意盎然,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深入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等地,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对外开放、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协同推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光电信息产业突破等核心主题展开实地采访,用“点、线、面”结合的立体视角,深度挖掘吉林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鲜活实践,系统揭示推动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密码”,生动记录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铿锵足迹。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十年前曾裸露着采矿创痕的九台区马鞍山村,如今已经被层层翠绿覆盖;在连绵的青山脚下,轻奢民宿群与红色教育基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座曾经只能依靠“卖石头”为生的贫困山村,正以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的规模,书写着资源枯竭型乡村的绿色逆袭答卷。
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氿遇山居民宿群。
摄影/胡畔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吉林长春九台区的马鞍山村,见证了“两山”理念在其间的生动实践。
01 从“卖石头”到鲜花盛开的山村
“九台热面配烧烤,山野菜包子味道好!”一到达马鞍山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远远听到了这声吆喝。声音的主人是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看到记者探询的目光,他热情地迎上来,笑着解释道:“这是我们马鞍山村的特产口号。前不久,我们刚举办完第八届氿遇山野菜美食文化旅游季活动,你们要是早点来,就能尝到新鲜热腾的山野菜包子啦。”
环顾四周,这里青山环绕、草木葱茏,小南河蜿蜒而过,静谧而安宁。村口,一座刻有“鲜花盛开的山村”字样的石刻,仿佛正在细细诉说着这座小山村的今与昔。
“曾经的马鞍山村,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无名小村,村内耕地有限,当时的村民只能依靠‘卖石头’(采矿)来维持生活,但由此也引发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赵世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前村里都是破旧房,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出门都要备两双鞋,一双是靴子,进出村踩着灰土路穿,另一双是干净的鞋,上车了才能穿,不然全是灰。”
依靠采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卖石头”的道路越走越窄。2016年,马鞍山村被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限此困境,如何破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赵世龙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两山”理念让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决定依托自然资源转型发展旅游业。在各级帮扶单位的支持下,马鞍山村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打造了集三下江南红色历史和东北抗日联军英雄罗明星事迹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并开发了红色徒步线路,形成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旅情怀相辅相成的产业链。同时,马鞍山村还通过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筹拍的契机,打造出田园综合体项目。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运动康养板块为主的马鞍山田园综合体项目二期启动建设,涵盖氿遇欢乐谷主题乐园、房车营地、创新农业示范区、林下经济区等内容,致力于打造三产融合产业园区升级版。2024年,马鞍山村进一步完善景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包括增设充电桩、实景房出租、太空舱网红民宿项目等,营造“轻奢休闲乡村游”体验。同时,马鞍山村还开发了精优农特产品,并打造了三个特色研学项目,包括山野菜包子、传统酒坊酿造、棚膜果蔬农事实践。“2024年春节期间,山野菜包子就生产销售了500多份。”赵世龙笑着说。
依托“农业+文游”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马鞍山村正持续为九台区乃至长春市的乡村振兴贡献着力量。
02 从“破房子”到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记者经由沿河的休闲步道缓缓走进村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整齐排列的二层小别墅。
“这是我们马鞍山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工程之一——氿遇山居民宿群。这片民宿群现有客房147间,餐厅1500平方米,可接待300人入住,500人用餐。”赵世龙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目前马鞍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以上,年贡献税收可达1500万元以上。
在氿遇山居民宿群门口,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遇见了前来团建的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们。该公司长春办事处经理薛上冰正是此次团建活动的负责人。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马鞍山村的自然环境和适宜温度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生态环境优越,与我们公司绿色、健康的文化理念非常契合。同时,红色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很适合举办集体团建活动,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薛上冰说。
在氿遇山居民宿群的另一边,村民刁秀云正在收拾自家的民宿小院。看到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近,她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去坐坐。“这是我们家的老房子,以前是个土坯房,后来租给如美公司改造成了民宿,现在每年租金可达2万元。”刁秀云说,“我在这里做民宿房嫂,负责屋子的保洁维护,空余时间还可以在旁边的餐厅打打零工,每月能挣4000多元,生活比过去强太多了。”
吉林省上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车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借助“百村提升”和“吉乡农创园”的资金支持,马鞍山村采取村企联营模式,与吉林省如美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吉林省上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公司正式挂牌运行。其中,村集体占60%的股份,主要发挥整体规划、协调的作用,每年可以得到固定管理费和分红。公司则租用村中农户闲置的房屋与院落用于打造乡村民宿和餐厅,租用村民的7500平方米农用地用于打造“一分田”项目。
“目前,村里的民宿、餐厅等商业设施仍然采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运营,这样既能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也能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车晶表示,村企联营公司的成立,预计全年可为村民提供20个长期就业岗位,临时用工达2000多人次。
“马鞍山村是长春市以脱贫攻坚帮扶贫困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典型代表。”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金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长春市把乡村旅游规划、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区域文化经济结构,深入挖掘具有长春地域特色的秧歌、剪纸、民族歌舞等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了一批体现长春文化特色、具有民俗特点的“长春礼物”系列乡村旅游商品走向市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市场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长春市共接待游客1.72亿人次,实现游客出游总花费3026.10亿元,与2015年相比同比分别增长201.75%、182.12%。2024年至2025年雪季期间,长春市共接待游客7819.49万人次,实现游客出游总花费1303.82亿元。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