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想象一下,科学家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自然观察者,而是摇身一变,成为“自然界的造物主”,凭空创造出自然界从未存在过的生物形态,验证一个困扰科学家很久的谜题——为什么有些“模仿者”看起来并不完美?这一切,都源于一项看似“跨界”的技术:3D打印。
导读:大家想象一下,科学家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自然观察者,而是摇身一变,成为“自然界的造物主”,凭空创造出自然界从未存在过的生物形态,验证一个困扰科学家很久的谜题——为什么有些“模仿者”看起来并不完美?这一切,都源于一项看似“跨界”的技术:3D打印。
2025年7月,英国诺丁汉大学Christopher Taylor团队在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突破性研究“Mapping the adaptive landscape of Batesian mimicry using 3D-printed stimuli”,借助高精度3D打印技术解开了演化谜题。
未解谜题:为何“模仿者”可以“不完美”?
大自然里有个精彩的“骗术”叫贝氏拟态。简单说,就是没危险的家伙(像某些食蚜蝇),假装自己是有毒、难吃或带刺的危险分子(像黄蜂),来骗过捕食者(像鸟、蜘蛛)。
但有个核心问题一直没解开:为啥自然界有那么多看起来“学得不太像”的模仿者?照理说,学得越像,活下来的机会越大。是捕食者眼神不好?还是模仿好几种危险分子反而更吃香?或者某些特征(像颜色)比别的(像形状)更重要?以前的办法,比如给虫子涂颜料,很难精确又系统地研究这个复杂的“生存优势地图”。
3D打印:从“看客”变身“造物主”
研究人员想到了一个好主意:用高精度、全彩色的3D打印技术。突破自然界现有物种的限制,造出理论上才有的“虚拟虫子”,直接去测试捕食者会怎么反应。
1.现实世界的“扫描仪”:先对真实的黄蜂(危险分子)和食蚜蝇(模仿者)标本进行高精度的3D扫描,抓住它们精确的形状、颜色和花纹细节,做成电脑里的3D模型。
2.电脑里的“造物主”:用专业软件(像Blender),他们把模型拆开成不同特征——形状、颜色、花纹、大小。最关键的是,他们能单独地、一点点地调整这些特征。比如,把一个食蚜蝇的电脑模型“变形”,让它带25%的食蚜蝇特征+75%的黄蜂特征,或者造出混合了两种不同黄蜂特征的“混血”样子。
3.现实世界的“实体化”:这些精心设计的“虚拟虫子”电脑模型,用HP Jet Fusion 580工业级全彩3D打印机和聚酰胺12尼龙粉末粉末材料,精确地打印出来,变成摸得着、高仿真的实体模型。
3D打印怎么解开进化谜题?
有了这些高度可控、样子各异的3D打印“演员”,研究人员就能在野外和实验室搭起精密的“测试舞台”:
1.测测鸟儿的“火眼金睛”:
在英国剑桥的树林里,研究人员设置了一个喂食站,餐盘盖子上贴着不同的3D打印虫子模型。结果出人意外:就算打印出比所有真食蚜蝇都更像黄蜂的“超像模仿者”,大山雀还是能认出最细微的差别(特别是颜色和大小),优先去啄那些“假黄蜂”。
2.破解“模仿多个大佬”的迷思:
如果模仿者同时模仿两种不同的危险黄蜂(比如群居的和独居的),处于中间样子的模仿者会不会得到“双重保护”?实验用3D打印造了介于两种黄蜂之间以及更夸张的“外推”模型。
结果: 鸟儿只认“离哪个危险分子最近”。同时像两种黄蜂的“中间体”,并没有比只像一种但离另一种远的“外推体”得到更多保护。“模仿多个有优势”的假说在这就不成立了。
3.找出“什么特征最要命”:
在实验室用刚孵出的小鸡做实验。单独调整打印模型的形状、颜色、花纹、大小这四个特征,让它们分别处于“像食蚜蝇”、“像黄蜂”或“中间状态”。
结果很清楚:小鸡对颜色最敏感,其次是大小,相对来说,形状和花纹的影响小一些。这意味着在进化过程中,模仿者会优先把“进化资源”投在颜色和大小上,力求逼真,而形状和花纹的“不像”可能更容易被放过。
4.看看不同“观众”的眼光:
用同一套3D打印模型去测试无脊椎捕食者(像螳螂、跳蛛、蟹蛛)。
结果大不同:跟鸟比起来,这些无脊椎“杀手”对模仿像不像的要求低多了。 比如,蟹蛛和螳螂对“只有50%像黄蜂”的模型,反应就跟遇到真黄蜂差不多,会躲开,跳蛛则需要75%以上相似度才会犹豫。这说明了捕食者认知能力的差异,造就了自然界中拟态精度的梯度分布。
不止虫子:3D打印的“自然解密”大未来
这项研究意义远超昆虫模仿。它开创性地展示了高精度3D打印在探索复杂生物进化问题上的巨大能量,未来用处多多:
1.进化“模拟器”:成为研究任何复杂生物特征(比如求偶装饰、伪装、植物样子)进化过程的通用工具。科学家能系统地“画”出那些自然界没出现过的样子的“生存优势地图”,预测进化方向。
2.仿生设计“加速器”:设计仿生材料或结构时,需要测试大量自然界有或理论上有的微小结构变化对性能(像坚固度、反光、减阻)的影响。3D打印能快速、大批量地做出这些原型来测试。
3.生态互动“探测仪”:精确控制“诱饵”的样子,研究动植物怎么感知和回应环境里的视觉(以后可能加上其他感觉)信号。比如,花朵怎么吸引传粉昆虫?猎物怎么认出捕食者?
4.科普教育“神器”:让抽象的进化概念(像“生存优势地图”、生存压力、特征取舍)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能实验。学生可以亲手“设计”生物,测试它的“存活率”,直观理解自然选择。
5.物种保护“预言家”:模拟环境变化(像变暖、家园被分割)可能让生物长成什么样,或者评估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对本地“模仿秀”造成的混乱。
结语
当3D打印技术让“虚拟昆虫”变为现实,科学家不再只是观察自然,而能亲手设计实验,验证各种设想。这项技术正成为探索生命奥秘的新工具,重塑我们认识自然的方式。
来源:3D打印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