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看到个事儿真气人,南京有个老大爷69岁了,儿子去年打工出意外死了,赔了六十多万。老爷子想用这笔钱买保险存着稳妥点,业务员说好啊,给您介绍个利息高的产品。结果老爷子稀里糊涂签了四份合同,五年要凑够95万保费,现在才交了19万,后面四年每年还要补15万。老爷
文|單人旅途
编辑|單人旅途
前几天看到个事儿真气人,南京有个老大爷69岁了,儿子去年打工出意外死了,赔了六十多万。老爷子想用这笔钱买保险存着稳妥点,业务员说好啊,给您介绍个利息高的产品。结果老爷子稀里糊涂签了四份合同,五年要凑够95万保费,现在才交了19万,后面四年每年还要补15万。老爷子连小学都没毕业,业务员带他录视频签字时,把几十页合同内容拿机器快速播放,根本没法看条款内容。
老爷子说当时以为是分期缴费,其实业务员给的是四份独立保险单。有律师讲,虽然老人签字了,但如果能证明业务员故意隐瞒条款,可以申请退保。可问题是老爷子当时根本看不懂合同写了啥,视频里内容又看不清,现在找保险公司理论人家就说录音录像都齐全,合同合法有效。
这种事情不是个例,我有个亲戚刚大学毕业,去保险公司做销售一个月就跑了。他说公司天天逼着冲业绩,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业务员会诱导客户买根本不需要的产品。有个老同事因为私下帮客户退保太上心,被老板警告影响团队业绩,后来不得不转岗。
保险公司现在都说要"双录",就是录音录像确认客户知情,可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走形式。有位老人说去签单时,业务员让他对着摄像机点头就行,合同内容根本不用细看。播放速度极快,密密麻麻的字根本没时间读,签完字才想起来问具体条款,工作人员说"回家慢慢看",可这么厚的合同谁看得懂?
法律人士讲,老人虽然签了字,但属于弱势群体,如果能举证业务员存在欺诈或者诱导行为,可以起诉撤销合同。不过打官司需要证据链,光凭口头说辞很难胜诉。老爷子现在很犯愁,儿媳妇带着孙子全靠这笔赔偿金生活,再凑不出钱就得退保,保险公司又要扣一大笔手续费。
说到底,保险本来是好事,但有些业务员为了挣提成就不管不顾。现在好多老人文化水平低,遇到这种事只能干着急。有人建议出台规定,六十岁以上老人买保险必须有子女陪同签字,或者简化合同内容,用更通俗的语言说明关键条款。不然以后类似纠纷只会越来越多。
有网友吐槽让无收入老人高额买保险“想钱想疯了吧?让一个没有收入的老人,5年交95万元人民币买保险!”保险公司真敢逮着弱势群体薅,也不掂量掂量老人咋负担得起啊!
也有网友按经济和年龄论保险必要性“如果你有闲钱,买些保险是可以;如果你没什么钱,但很年轻,也可以买保险;如果你又老又没钱,保险跟你就没啥关系了,没什么可保的价值了。”年龄大没钱就被保险“嫌弃”,这规则咋这么现实,就不能灵活点?
还有网友说同事买的保险收益周期超长,质疑像诈骗“我一个同事买了一份保险,是等到她儿子80岁以后才能收益。这和诈骗只是形式不一样吧?”这收益周期能把人熬到入土,不是坑人是啥,保险公司玩文字游戏太溜!
更有网友批判保险营销,强调国家是最大保障“花言巧语哄你,实质骗你没商量,都是钱若得祸!现在的中国哪用什么保险公司?按本质来讲,中国就是中国人民最大、最安全的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忽悠人确实气人,但国家保障和商业保险功能不一样,不能全骂死呀
大家对此怎么看?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事件与网友讨论整理呈现,旨在反映社会现象、引发理性思考,不构成任何法律、金融等专业决策依据。因参考、使用本文内容产生的行为及后果,作者与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涉及具体权益纠纷或专业问题,建议及时咨询法律、金融等领域专业人士,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單人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