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贞观六年(632年),敦煌农户王二在沙州荒漠里挖出了汩汩清泉。借助官府传授的"井渠"技术,他带着乡亲们用木制闸门调控水位,硬生生在戈壁滩上开出百亩良田。这仅是李世民农业革命的冰山一角。
贞观六年(632年),敦煌农户王二在沙州荒漠里挖出了汩汩清泉。借助官府传授的"井渠"技术,他带着乡亲们用木制闸门调控水位,硬生生在戈壁滩上开出百亩良田。这仅是李世民农业革命的冰山一角。
为提升耕作效率,唐朝将隋朝笨重的直辕犁改造成灵巧的曲辕犁——牛犁转弯时间缩短七成,深耕深度增加一尺。长安司农寺的农官更在试验田里培育出"黄粱粟",这种耐旱作物让关中平原亩产突破200斤,比隋朝多出50斤粮。
最让百姓叫绝的是"常平仓"制度。开元年间,扬州粮商李三郎见证过奇迹:丰年时官府高价收粮,仓库堆得连老鼠都要侧身走;等到灾年开仓放粮,江南粮价竟比丰年还低两成。吐鲁番出土的账本显示,天宝年间三十文钱就能买两石粟米,相当于隋朝半价。
农家生活也悄然升级。考古发现,贞观年间三彩陶灶出土量是隋朝五倍,陶灶上精巧的火膛设计,让主妇们能同时煮饭炖菜。洛阳南市里专售铁农具的商铺从3家暴增到27家,连吐蕃商人都要来采购大唐的曲辕犁。
当《四时纂要》记载"长安百里皆良田,小儿亦识劝农歌"时,才懂李世民这套组合拳的深意:让最底层的农夫尝到技术红利,才是盛世根基。
来源:敏岚的日常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