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又有新增!携带者难辨,遇到“3种人”建议远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7 14:19 1

摘要:基孔肯雅热,名字听着像是某种热带病,确实也是。它原本在非洲、东南亚比较常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逐渐突破地理边界,传到了更广泛的地区。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态势又一次引起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担忧。

近期多地通报新增病例,尤其是在南方气候较湿热的城市,感染人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这个病毒不像流感那样来得频繁,但它一旦出现,传播的速度和隐匿性都不容小觑。

更让人头疼的是,它的症状和很多常见病高度重叠,携带者又往往在无症状阶段就能传播病毒,防不胜防。

疾病名字陌生,传播方式却熟得不能再熟

基孔肯雅热,名字听着像是某种热带病,确实也是。它原本在非洲、东南亚比较常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流动,逐渐突破地理边界,传到了更广泛的地区。

传播方式其实很熟悉,和登革热、寨卡病毒一样,靠蚊子叮咬传播,尤其是白纹伊蚊(也叫“花蚊子”)这种城市里常见的蚊子。

被咬之后,潜伏期通常是2到7天。这时候人没有明显症状,但体内病毒已经开始复制。

一旦发病,最典型的表现是高烧和剧烈关节疼痛,特别是在手腕、脚踝、膝盖这些地方,疼得像是关节被拧断一样。有些人甚至几个月都没办法完全恢复,活动受限,日常生活被彻底打乱。

病毒潜伏的麻烦在于“你根本不知道谁是风险源”

最棘手的问题不是发病的人,而是那些“没发病但能传染”的人。

很多感染者虽然体内有病毒,但症状极轻,甚至没有发烧。看起来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但只要被蚊子咬一口,这只蚊子就可能变成病毒的“飞行快递员”,再去咬别人时,就完成了病毒的再次传播。

这种传播机制让防控变得极其复杂,特别是在夏季,蚊虫活跃,气温高,病毒复制快,人的警惕性又低。常常等到病例爆发,才追溯到源头原来是某个几乎没有症状的“隐性传染者”。

疫情之下,遇到这“3种人”建议尽量少接触

并不是要制造恐慌,而是现实的确需要警觉。尤其是以下三类人群,和他们接触时要格外注意,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他们。

第一种是刚从东南亚、非洲等疫情高发地回来的人

哪怕他们没有症状,仍可能处于潜伏期。机场和车站的体温筛查只能拦截一部分人,更多的是靠自己留心。如果家里有老人孩子,建议这类人群回国后避免立即密切接触家人,至少自我观察5天以上。

第二种是身上有大量蚊虫叮咬痕迹的人

这类人很可能长期生活在蚊子密集的环境中,如果又碰巧被感染,那么他们就是病毒和蚊虫之间的桥梁。尤其是在公园、工地、城乡结合部等地段工作或生活的人群,一定要注意防蚊措施。

第三种就是经常出入医院、诊所、社区健康站的人员

包括陪护、志愿者甚至一些医务人员。虽然这些地方管理严格,但因为接触病患多,病毒暴露风险相对较高。和这类人群接触时,特别是在室内密闭场所,保持一定距离、佩戴口罩、注意通风,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发烧、疼痛、红疹”不是普通感冒,别轻易忽视

基孔肯雅热的首发症状和普通病毒性感冒太像了。很多人前两天以为是“中暑”或者“着凉”,扛一扛就过去了。可一旦出现高热(通常超过39℃)、关节剧痛、皮肤出现红疹这些组合,就要格外警惕。

特别是红疹,很多人以为是过敏,随便抹点药膏就不管了。但基孔肯雅热的红疹往往出现在四肢和躯干,并伴有轻微瘙痒,持续1~2天后消退。如果正好赶上发热期,就很容易误诊。

更有甚者,部分患者在恢复期出现持续疲惫、关节僵硬、肌肉酸痛的后遗症,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重症虽少见,但并非不存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病毒可能引发心肌炎、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疫苗尚未普及,防控靠的是“笨办法”

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疫苗尚未大规模使用,防控手段仍然依赖于最原始但也最有效的方式:防蚊灭蚊。这意味着家庭、社区、城市层面都要动手。

比如家里必须清理积水,阳台、空调托盘、花盆底座这些地方最容易积水生蚊。晚上睡觉最好使用蚊帐,白天则建议使用电蚊拍、驱蚊液等手段,尤其在蚊虫活跃的早晚时段。

穿着方面也有讲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物,因为蚊子偏爱深色。而且衣服越遮得多,被叮咬的风险越低。家里有人发热或疑似症状时,最好集中管理,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毛巾、床单等物品。

疾病背后的社会代价远不止“发个烧那么简单”

在很多城市,基孔肯雅热带来的麻烦已经不只是医疗问题。每次疫情爆发,都会造成大面积的请假潮、学校停课、企业停工。尤其是制造业、物流业等依赖人力的行业,一旦员工感染,整个生产链条就可能被打乱。

更严重的是,一些感染者在康复后仍然有长期的身体不适,比如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精神状态差、睡眠紊乱等。这类“慢性后遗症”对个体的打击很大,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公共医疗系统的负担。

从文化角度讲,亚洲人普遍存在“轻伤不下火线”的观念,很多人即便身体不适也硬撑着上班,结果导致整层办公室交叉感染。改变这种习惯,不是一句“注意休息”能解决的,而需要整个社会对疾病传播机制有更深刻的认知。

当病毒成为“熟人”,警觉才是保护自己的底线

基孔肯雅热已经不再是遥远的“热带传染病”。它正逐步出现在我们熟悉的城市、社区、工地、校园中。它的传播速度不快,但隐蔽性极强,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让病毒有机可乘。

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公共卫生防控更多靠的是每一个人的自律和警觉。别等发烧了才重视,别等身边人病倒了才追悔。尤其是夏秋交接的这段时间,是蚊虫最活跃的季节,也是病毒最容易爆发的窗口期。

如果你身边出现了可疑症状的人,或者你自己近期去过高风险地区,不妨主动给自己“降速”几天。不是恐慌,而是对自己和他人身体最起码的尊重。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李亚东,张慧,等.2023年云南省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疫情监测与分析[J].疾病监测,2024,39(3):215-220.

[2]徐波,王莉,刘志远.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病毒学杂志,2023,30(2):134-139.

[3]李雪,陈晨,赵海燕.基孔肯雅热防控策略与疫苗研发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4):482-486.

来源:大许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