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横滨冠军赛前夜,孙颖莎刚刚在美国大满贯被国乒19岁小将陈熠淘汰,无数目光还聚焦在那个爆冷夜晚时,又一个重磅消息砸了过来——主管教练邱贻可在最关键的日本站缺席,换成了女队主帅马琳全权指挥。
横滨冠军赛前夜,孙颖莎刚刚在美国大满贯被国乒19岁小将陈熠淘汰,无数目光还聚焦在那个爆冷夜晚时,又一个重磅消息砸了过来——主管教练邱贻可在最关键的日本站缺席,换成了女队主帅马琳全权指挥。
这一连串的变动,可以说让国乒的粉丝们彻底炸了锅。
天有点闷热,乒乓球馆内灯火通明,孙颖莎还在拼命挥拍,却总觉得身边的节奏有些变了味。
当年师傅邱贻可以他那严谨又细腻的眼神,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孙颖莎这点小动作上的迟疑,然后一句“稳!”
让小魔王完全安心。
而现在,站在旁边的,是曾在赛场上拼得血脉偾张的马琳。
这个变化不只是教案的调整那么简单——这种气氛,是多少球迷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的阴晴难测。
事情要从七月十六日晚说起。
当晚WTT美国大满贯,所有人以为孙颖莎会轻松闯关,结果单打16强刚打完,小将陈熠爆冷把她送回了更衣室。
这个结果很快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甩在孙颖莎身上的压力自是少不了,但没想到,更多的阴风骤雨滋生在邱贻可的身侧。
作为主管教练的他,成了网友围攻的“靶子”,什么偏心、什么利用莎莎,甚至他的家人也未能幸免,各式谩骂私信涌进了微博评论。
网络世界的恶意,就像不请自来的阴影,几乎密不透风。
那一刻,可以想象邱贻可的心情是什么样。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职业竞技场的洪流就是这样:球员输了,教练先背锅;赢了,就是千秋伟业,输了又变没人要的落水狗。
谁在乎一个被骂上热搜的教练家属?
谁在乎他深夜是否会在医院走廊里叹息?
说实话,如果没点心理素质,这饭碗,真不敢接。
输了球有人骂,还没法带徒弟恢复,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连病了都不敢说,怕被理解成“逃避责任”?
舆论这东西,很难讲得清。
邱贻可自知此役风口浪尖,美国大满贯赛后一篇长文控诉网络暴力,晒出了孙颖莎近年来的辉煌成绩。
19个单打冠军、163周蝉联世界第一,这种级别的成绩,如果不够有说服力,那大概只有奥运会含金量的王牌才能平息外界那些苛刻且无休止的质疑。
但现实有时比套路还残忍,你以为数据能盖住一切指责,可互联网的“集体情绪”其实只认结果——孙颖莎意外输球了,教练自然得接受剪刀口的盘问。
偏偏就在这当口,日本横滨冠军赛前传来刘丁硕在直播间的一句轻描淡写:“邱指导没来。”
狗仔和资深球迷立刻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这缺席像极了风暴前夜的平静,谁都看得出不值得小题大做,但偏偏每个人又都不能放心。
关键比赛本该紧密配合,临阵“换枪”实属罕见。
国乒官方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直到赛场上,马琳亲自拿着训练板为孙颖莎指导。
马琳风格鲜明,讲究以快制敌、稳中带攻。
其实他并不陌生于临危受命——重庆冠军赛时就教过莎莎如何用前三板打乱早田希娜的反手,现场变招让人记忆犹新。
但网友的担心也不是没道理,长期搭档说换就换,孙颖莎的化学反应和场上状态会不会出现微妙变化?
对手又正虎视眈眈——日本的早田希娜、伊藤美诚都盼着把中国的主力拉下马,孙颖莎稍有松动,对方一定不会放过。
更让人觉出耐人寻味的是,围绕此次缺席,舆论场形成三种声音:一是阴谋论,说邱贻可遭排挤、陷入教练组的暗战;二是现实派,猜测他大概率是身体出现状况,最近还被媒体拍到出现在北京某医院;三则是“饭圈式”解读,有人一厢情愿把矛头指向孙颖莎和教练组的关系变动。
老实讲,我更愿意相信第二种推测——教练和球员做到国家顶级,轮休和健康问题是常态。
只是今回轮到邱贻可,才会被放大成“国乒大地震”。
但如果你足够关注体育圈,就会明白,国乒的铁军基因就是“流水的兵,铁打的营盘”。
教练员更替是世界大赛中不可避免的环节,王皓带樊振东直通巅峰,刘国梁卸任的余音还犹在耳畔。
实力派教练未必有永远的铁饭碗,新教练或许是下个神话的缔造者。
可枕戈待旦的背后,也是运动员最难的部分——人生所有的信任都是在一次次成绩波动和压力崩塌中,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
孙颖莎的成长早已不是神话里百战百胜的童话,她几乎每隔一次大赛就会被外界拧着放大镜看个底朝天。
其实她的背后一直站着三个决定她命运的男人:第一个是河北队教练杨广弟,最早慧眼识珠,自掏腰包给她买胶皮、让宿舍加练,只觉得这孩子“实在不该被埋没”;第二个是李隼,在国家队“散养期”细致呵护,每场加练到凌晨,把训练视频传给他的学生们轮番“剖析”;第三则是邱贻可,在她陷入技术瓶颈、巴黎奥运阴霾无法自我救赎的日子里,一点点带她走出低谷。
竞技体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他们惺惺相惜、亦师亦友,可一旦输了球,先上解剖台的不是冠军光环下的球员,而是幕后默默无闻的教练。
邱贻可这次没能随队,也许只是身体不适,也许是短暂轮休,但在各类“饭圈”化的引导下,外界总想把所有失利阴谋化,把教练组的动态和运动员成绩强行联系起来。
其实纵观邱贻可带孙颖莎的这些年,小姑娘的进步是所有业内人有目共睹的。
19个单打冠军,百余周登顶世界第一,这正是他一手调教下的“国乒小魔王”。
输一场球,就被判“无用”,网络暴力下,谁还敢心无旁骛冲击冠军?
当然,运动员的成长绝对没那么简单。
前两年,孙颖莎也是从无固定教练、散养到如今日益成熟。
李隼、邱贻可们最懂莎莎的脆弱时刻。
一切神话背后,都是在夏夜灯下边擦汗边偷偷抹泪的平凡女孩子。
别看现在她光环加身,早年在河北,常常别人训练结束都去休息,只有她一个人还趴在球台前练基本动作,默默跟着省队师兄的步伐模仿。
没人守护的时候,需要靠着执拗和倔强才能坚持。
更何况,教练和运动员的默契,是千万次分秒较量里化出来的。
当年的刘国梁被迫卸任、李隼带孙颖莎深入夜色苦练的日子,到现在的教练组再调整,咱们国乒一线的幕后英雄换了一茬又一茬。
但成绩和精神从没断档过。
谁也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巨塔,换帅之下反而是团队力量的又一次证明。
现在的世界乒坛早已不止一个中国队独步江湖。
你看,17岁的日本新星张本美和一口气在南美连赢两站,积分直飙,世界排名连超前辈。
尽管她对手中最高仅世界第19,虽然目前面对中国一线主力胜率不高,但那种跨步追赶、正反手疾攻的拼劲,让所有中国乒乓人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年轻一代不断刷新榜单,技术在进步,谁敢懈怠?
马琳们要带队试阵,邱贻可要调研技术,甚至外界每场失误都炒成“信任危机”。
其实,进步从不只靠不败,更靠一次次失败反思后的蜕变。
聊到底,还是老问题:看体育,真的要接纳输赢。
记得刘国梁卸任时,舆论跌宕,中国乒乓球一度被唱衰,张本美和出头时又有多少人议论中国队会不会失去霸主地位,可事实证明,我们的韧性远超想象。
邱贻可和孙颖莎的波动,是教练行业不变的潮起潮落。
教练组调整也许会带来阶段混乱,但国乒这棵大树,根其实很深。
有一点并没有变,高手如云的环境下,总有新冠军登场,总有新故事发生。
输了,是成长的痛。
换帅,是对团队一次无声的考验。
更核心的胜负手,不是场外的谁上谁下,而是每个赛场上敢赢敢输的心气和担当。
下一步是谁执教孙颖莎,谁能成为她下一段冠军旅程的领路人?
没人能给答案。
但如今的风波、阵痛,或许会让她更加成熟,让整个国乒在压力中继续前行。
对于看惯了荣誉与非议的中国乒乓球迷来说,学会理解竞技体育里“常胜将军”背后的起伏与担当,大概才是我们最该长久拥有的态度吧。
来源:唯爱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