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气,一天比一天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7 12:44 1

摘要:你说一句话,有人能怼你十句;你发表个看法,就有人骂你“有病”、“脑残”、“别出来现眼”;你排队等电梯,后头的人就催你“快点上啊”;你开车稍慢点,旁边司机就摇下车窗送你一段“脏话freestyle”...

这几年,我是真觉得,社会风气变了。

说得更准点,就是我前几年提过那个词——“戾气”,越来越重了。

简单讲就是:

你说一句话,有人能怼你十句;你发表个看法,就有人骂你“有病”、“脑残”、“别出来现眼”;你排队等电梯,后头的人就催你“快点上啊”;你开车稍慢点,旁边司机就摇下车窗送你一段“脏话freestyle”...

一套操作下来,感觉每个人都像憋着劲儿,随时准备干架——礼貌、讲理和好好说话,好像只存在小学课本里了。

你说这就是人性本恶吗?

我觉得,不能这么简单下结论。

我更相信:
这是环境憋出来的火气,也是这个时代大伙儿情绪的写照。

2

我们活在一个像高压锅一样、啥事儿都放大的社会。

每天一睁眼,手机一开,海量信息就砸过来:
打仗、失业、骗局、拼命竞争、明星翻车……再刷到别人买房、买车、结婚、生娃、财富自由的炫耀贴,分分钟把你那点自尊和好心情碾得稀碎。

最要命的是:
你知道日子难,可没地方倒苦水;
你心里憋着老大压力,可没人真懂你。

那咋办?
只能骂出来、怼出来、喷出来。
哪怕对象是路人、网友、同事,甚至自己最亲的人。

戾气,从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是憋太狠了的一个出气口。

再加上,现在网络太发达了,是个人都能上网。
网络的匿名性,又把“想使坏”的冲动放大了。
很多人网上喷的话,在现实里屁都不敢放一个。

在虚拟世界里,身份藏起来了,道德也放假了,情绪被无限放大。
有人就把网络当成了撒气筒、审判台、斗兽场,逮着个陌生人就想开喷,管他干了啥,就是想找个由头发泄。

于是你就能看到:

一个女孩晒自拍,就有人说“骚”、“妆画得跟鬼似的”;一个普通人分享倒霉事,就有人骂:“活该!你这种人倒霉就对了!”

戾气,
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变成了一种“大家一起嗨”的狂欢,反倒是那些愿意讲道理的人,显得“不合群”了。

还有个深层原因,咱得提:感觉资源太不平衡了。
房价高、竞争狠、物价涨、工资低、机会少……
人人感觉都在抢最后一口饭。

这种不安和焦虑,会让人潜意识里把别人都当成“对手”。
比如:

看见别人成功了,不是祝福,而是酸:“肯定走后门了。”看见别人倒霉了,不是同情,而是爽:“该!让你装。”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那点善意,快被挤没了,只剩下“你死我活”的本能。
这不是单纯的坏,而是大伙儿集体觉得“不安全”。

3

有人可能说,我没觉得戾气重啊?
别急,下面这些情况你见过、听过、甚至经历过没:

网上吵架成家常便饭: 不看你说啥,只看你站哪边;不讲道理,只讲帮派。说不对付就火力全开,互喷开战。公共场合冲突变多: 抢座、插队、别车、碰瓷……一句话不对付,现场就能翻脸干起来。压不住火的人多了: 动不动就破防、崩溃、翻脸,哪怕为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毒鸡汤”到处飞: 什么“别讲理,赢了就行”、“老实人活该吃亏”、“善良有屁用”……好像不狠点就活不下去似的。给戾气找借口: “我脾气爆咋了?”、“社会就这样,你不咬人,人就咬你。”

如果你发现上面这些事,时不时就在你身边冒出来——那真得留点神了,指不定啥时候你就成了别人的出气筒。

4

问题来了:咋样才能别被这股戾气卷进去?

简单的,有本事有条件的,可以走(RUN)。
有牵挂、条件不够的呢?

就一句话:别被这戾气拖着走。
我不是劝你当圣人,是说:你有得选。

首先,碰上戾气,别接招。
不是怂,是清醒。别跟正在气头上的人讲道理,别跟不讲规矩的人谈规矩。
你真遇到个愣头青,他豁得出去,你能吗?你真放得下你身后的人和事吗?

更重要的,少在网上找感觉,多回现实生活里找意义。
网上吵翻天,饭也得吃,觉也得睡;
与其在网上跟人互喷,不如线下读本书,见个朋友,这种踏实感才最实在。

当然,
一个社会的戾气,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靠一个人就能灭掉。
我只是说,
如果你还对生活有点念想,就可以选择:不制造它,也不放大它。

这年头够难了,
希望大家多长个心眼,认准路,别把火撒在无辜的人身上。

来源:不凡溪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