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灾害压不垮坚韧的威信人。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全县迅速响应: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部署,镇村干部冲锋在前,企业群众并肩自救。全县上下以“刻骨铭心感党恩”的赤诚、“关键时刻靠干部”的担当、“万众一心建家园”的合力,向着“平安幸福新生活”奋力前行,一场干群同心重建
极限守护 共筑新生
——威信县“7·09”灾后重建纪实
7月8日晚至9日凌晨,威信县遭遇罕见大范围暴雨袭击,最大降雨量达254.4毫米。山洪、滑坡、内涝接踵而至,家园损毁严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然而,灾害压不垮坚韧的威信人。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全县迅速响应: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部署,镇村干部冲锋在前,企业群众并肩自救。全县上下以“刻骨铭心感党恩”的赤诚、“关键时刻靠干部”的担当、“万众一心建家园”的合力,向着“平安幸福新生活”奋力前行,一场干群同心重建家园的“恢复战”全面打响。
刻骨铭心感党恩
危难时刻,党是最坚实的依靠
“要是没有党和政府,当时我们可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7月12日,扎西镇小坝村中坝村民小组村民符宗梅从过渡安置房返回家中后,立即参与清淤清障工作。“非常感谢政府第一时间把我们撤离到安全区域,现在武警官兵、志愿者都在帮我们重建家园,作为本地人,更应该主动出力。”符宗梅噙着眼泪说道。
这样的场景,在威信县的灾后重建中处处可见。灾情发生后,正在威信调研的市委主要领导直抵现场坐镇指挥。各级党组织如“定海神针”,锚定救援与重建目标,从紧急下拨救灾资金、调拨物资,到武警官兵冒险深入一线、医疗队进村入户开展防疫……每一项举措都精准落在群众急需处,暖到百姓心坎上。
“大家要发扬革命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感党恩、听党话,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7月15日,威信县委书记走进小坝村,与受灾群众围坐恳谈。这场别开生面的灾后重建现场群众会在群众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为了更好地凝聚群众力量,共商灾后重建大计,自“7·09”自然灾害发生以来,威信县89个村(社区)陆续召开群众会。会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的都是“党好”“政策好”,感恩之情化作重建的干劲。“有党在,我们啥也不怕”成为最响亮的声音。
一场场群众会既是信息沟通的桥梁和传递安全知识的课堂,也是党与群众心连心的生动体现,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坚定了自立自强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关键时刻靠干部
党员干群下沉,用脚步丈量责任
威信县城区内涝严重,部分区域发生山体滑坡、道路塌方、桥梁损毁,电力、通信中断,农村饮水工程及输水管网严重受损……灾情发生后,全县91家包保部门、143支党员先锋队、5700余名干部职工下沉网格、深入村组、走访企业,全力投入排险除患、转移安置、清淤除障、灾情核查等抗灾救灾工作。一个个党支部在洪水中筑起坚强堡垒,一名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汇聚成抵御洪水的坚实力量。“关键时刻,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这是威信县灾后重建中最真实的写照。
紧扣县城清淤、清理、清运、清洁、清爽“五清”和城乡通路、通水、通电、通网、通信“五通”目标,威信县应急、消防、公安、自然资源、民政、住建、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查灾核灾组及生产指导组,指导受灾群众开展自救。各部门合理安排任务时序,投入救援人员7100余人,出动各类机械设备600余台(套),昼夜不停地清淤疏堵排涝、抢修除险保通,以最快速度恢复城乡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将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各乡镇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挺身而出,扎西镇迅速组织抢险救援,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通过清理水源、搭建通道、加固修缮等自救行动,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在庙沟镇滑坡点,党员突击队的红旗在风雨中飘扬,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挥动铁锄、扫帚,争分夺秒清除连户路及院落堆积的淤泥、杂物;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轰鸣作业,加速疏通受阻路段与排水沟渠……
群众感慨地说:“看到干部们浑身是泥,我们就知道天塌不了!”党员干部们带着铁锹清淤、扛着建材修房、帮老人挪家具、替农户抢收作物,用“泥土味”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万众一心建家园
企业群众齐发力,点滴微光聚星河
洪水退去,满目疮痍。这场历史罕见的灾害致10个乡镇89个村(社区)19.4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73亿元。
重建家园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党群同心、众志成城的双向奔赴。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的带动下,企业与群众拧成一股绳,汇聚成不可阻挡的力量。威信县长安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万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扎西映象大酒店、云南昆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众多爱心企业挺身而出,用行动传递温暖、点燃希望……
“看到威信受灾,第一时间就想尽一份力!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威信顺合工程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圳驾驶着装载机穿梭于险境中,连续往返40余趟,转移运送受困群众160人。
暴涨的河水冲毁了玉京山村半河村民小组唯一的通行桥梁,25户120余名村民被困。面对困境,50余名村民迅速组建搭桥小分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更要靠自己!”村民们没有丝毫犹豫,就地取材,砍伐自家山林中坚实的木材作为主梁。资金短缺,大家便自发凑钱购买铁丝、铁钉等物资加固横梁。
在各抗灾救灾现场,志愿者们的身影往来穿梭。他们或是扛运物资、清理路障,或是时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从村落街巷到乡镇集市,从党员干部到普通村民,“党群同心、共克时艰”的动人图景在全县每一个村民小组生动铺展。这些奔忙的脚步、紧握的双手直接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治理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暴雨无情,人间有爱。一双双援手托起的是生命的重量,一颗颗爱心凝聚成无疆的大爱,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众志成城救大灾的巨大优越性。这,正是中国力量在红色扎西的生动写照!
平安幸福新生活
从困境到家园,希望在汗水里生长
暴雨终会停歇,阳光洒满大地!经过7100余名救援人员的挥汗付出、600余台机械设备的日夜轰鸣,仅用48小时便恢复县城供水、供电、通信、网络、公共交通;用72小时抢通国省道、县乡道,同步抢修23条10千伏输变电线路、全面恢复3.15万余户城乡居民供电,完成976个通信基站、671处饮水工程修复;用96小时抢通村组道路114条,顺利实现全县道路通畅,比预计时间提前48小时。
烧烤城内又升腾起了阵阵烟火,麒麟盛世又亮起了璀璨的万家灯火,扎西老街又出现了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这座历经磨难的红城,已拂去水患的阴霾,以坚韧的意志和惊人的速度,从困境中昂然站起,陆续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于痛苦中熔铸坚韧,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在重建中实现超越。罕见的暴雨灾害,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往,更是一个前进跃升的起点。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 通讯员 夏 沁 文/图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何淑倩格 编辑/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来源:微昭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