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月高温酷暑、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同时,各类细菌、病毒、蚊蝇孳生,易引发相关疾病传播或高发。
八月高温酷暑、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同时,各类细菌、病毒、蚊蝇孳生,易引发相关疾病传播或高发。
顺义疾控温馨提示:8月请重点关注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和虫媒传染病,警惕高温中暑。
夏季虫媒传染病防控
炎热夏季是蚊虫、蜱虫等病媒生物活跃期,虫媒传染病风险显著上升。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均由 蚊虫叮咬传播,症状相似(发热、皮疹、关节痛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则通过 蜱虫叮咬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
预防贴士
1.清除孳生地:定期清理住所周边各类积水容器(翻盆倒罐),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2.做好防叮咬:外出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有效驱避剂;家中安装纱门纱窗。
3.及早就诊告知:有相关疾病流行地区旅居史者,如出现发热、皮疹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食源性疾病防控
夏季需注意的食源性疾病包括: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毒蘑菇中毒、有毒植物中毒等。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以及台风季节的到来, 阵发性降水和高温炎热将会交替出现。在这种环境下 细菌容易孳生繁殖,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因细菌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将出现明显高峰。
湿米粉、肠粉、鲜木耳、鲜银耳等食品容易受到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属酵米面亚种)污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误食后易导致食物中毒。
捕捞季节的到来,海产品消费量猛增,在食用海产品时,如果未经烧熟煮透或接触被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都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毒蘑菇和有毒植物中毒全年可发生,但主要发生每年的3~9月份,尤其是在 每次雨水过后。
预防贴士
1. 保持清洁:勤洗手,尤其在处理食物前、便后;保持厨房用具和环境的清洁,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2. 生熟分开:生熟食物的刀具、砧板、容器要分开使用,防止交叉污染。
3. 烧熟煮透:食物要烧熟煮透,确保杀灭其中的有害微生物;不要生食、半生食海鲜,所有水产品务必彻底烧熟煮透。
4. 安全温度保存: 食物要及时冷藏,生熟食物分层存放,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室温下;剩菜剩饭 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
5. 使用安全食材: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物, 不购买来源不明或变质的食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食用 木耳或银耳前要将其表面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 泡发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在家 自制发酵食品和腌制品时,应 确保原辅料的 清洁,彻底蒸煮,加工后的食品应迅速冷却并低温储存。
6.菌菇“慎”采食。 不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菌菇和植物,尤其是不认识、不熟悉的品种,避免误食有毒菌菇和植物。
手足口病防控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每年的4-7月为手足口病高发期,9-11月还会出现一个次高峰,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染,其中 以5岁以下的儿童为主,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 引起手足口病的几种重要病毒
手足口病的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还可通过 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吃了被病毒污染的 水和食物感染。
预防贴士
1.勤洗手。 肥皂+清水洗,或用消毒免洗洗手液。家长在处理完宝宝尿片和排泄物后也要彻底洗手。
2.常消毒。宝宝的餐具、玩具和日常接触物要 定期清洁和消毒。
3.喝熟水。不让孩子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4.少接触。人口密集的地方少去,避免宝宝和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
5.打疫苗。建议 6月龄以上宝宝尽早接种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便尽早发挥疫苗保护作用,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警惕高温中暑
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引起 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则可能造成 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
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晕、头痛、胸闷、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昏迷等。
预防贴士
1.足量饮水:高温天气时,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 增加液体的摄入,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2.做好防晒:尽量待在凉爽的环境里,必须外出时,尽量穿着 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注意防晒、降温,携带防晒用品等。
3.适当锻炼耐热能力: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人,应当有意让自己接触一些高温环境,锻炼自己的耐热能力。比如,适当关闭一段时间的空调, 在较为凉爽的清晨或傍晚到户外活动等。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