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近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明德新青年,重走长征路“访瑞金乡土·忆烽火长征”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人在指导老师
为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近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明德新青年,重走长征路“访瑞金乡土·忆烽火长征”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人在指导老师
郭益恒的带领下赴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思想,通过理论武装固本、文化涵育润心、数字技术赋能、协同机制聚力,推动教育从“知”到“行”、结合学校明德文化育人办学特色,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志愿服务、拜访革命英烈前辈、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等形式,深入学习革命历史,践行社会责任。
文化浸润
探寻红色旧址、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队首站走进红井景区,这里作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发源地,是中宣部首批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毛泽东带领军民开挖的红井,是党群情深、干群精神的生动体现。队员们手捧清澈井水,品味那段艰苦却温暖的岁月。
在红井步行街,队员们感受着红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在苏区司法、财政等部委旧址,一件件旧物仿佛诉说着当年苏维埃工作的场景,队员们穿梭其中,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变迁。
数智赋能
用科技手段助力红色文化传承
实践队聚焦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操控无人机、全景相机等设备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二苏大礼堂)景区,进行720云VR全景拍摄,扫描重构了景区的全景地图。
这座见证了1934年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建筑,曾迎来693名正式代表、83名候补代表及1500名旁听者共商国事。队员们从空中捕捉大礼堂穹顶的恢宏轮廓,又俯身记录室内斑驳标语、老式座椅等细节,将“二苏大”通过宪法大纲、确定国旗国徽军旗等重要历史场景,以数字形式永久留存。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桥梁,能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抵达更多青年心间。”
(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旧址全景)
温情接力
以志愿服务传承红色精神火种
实践队第三站来到瑞金市福利院,通过院长的介绍得知福利院现有108位平均年龄85岁的老人。队员们在活动室陪老人下象棋、做游戏,与他们聊天、一起剪纸,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让队员们内心充满温暖。
在与一位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深入交流后,队员们为老人佩戴党徽,老党员对新青年的殷切期望,让新老党员之间的精神交接棒稳稳传递,队员们也更加坚定了责任担当。
思政铸魂
在行走微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队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参观,并在此录制思政课,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堂。馆内荟萃赣鄱文明,涵盖历史、革命等主题,逾十万件馆藏文物让队员们目不暇接。
队员们围绕毛泽东、毛泽覃相关展品及博物馆主题进行介绍,汲取革命精神养分。实践队为亲身体会红军长征时的场景,来到了红军长征第一山——云石山,队员们互相帮助穿过天然溶洞,体会长征之路的艰难险阻,深刻感悟长征精神。
实践队转赴于都,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游览参观,并受邀观看《长征第一渡》舞台剧,当演员们演绎战士告别亲人的场景,队员们热泪盈眶——正是当年的舍家为国,才换来今日的山河无恙。
(长征第一渡剧照)
在赣南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同志简朴的工作生活环境,更让大家读懂了“艰苦奋斗”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从祖国的西北到东南、从陕北苏区到赣南苏区、从西安到瑞金,从红井的清冽到“长征第一渡”的壮阔。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镜头记录历史回响,以实践行动践行青年使命。千里行程,丈量的是红色热土的厚重;数日躬行,沉淀的是革命精神的滋养。队员们既在旧址文物前触摸历史的脉搏,也在数字赋能的探索中创新文化传承的路径;既在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接力红色薪火,也在沉浸式体验中锤炼意志、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队员胡淑琴在为VR全景勘景)
(实践队员朱子彤在为红井景区拍摄宣传图)
(实践队员马昊丹龙在稻田调研)
(实践队员李思甜在敬老院关爱老人)
从“心”出发
明德新青年重走长征路
这趟跨越时空的“红色旅程”,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信仰淬炼。它将激励着青年一代,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以青春之我,担当时代之责,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无愧于先辈、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 END —
来源:考生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