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我们港中坪村的粮食生产又获大丰收,我们的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亩产双季稻1203.7公斤,比前一年增长了4.46%。我一定会牢记您的嘱托,搞好粮食生产,担当农业的后起之秀,当好新农人,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新农人的力量。
走亲戚档案
2024年3月19日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 戴宏家庭
2024年,我们港中坪村的粮食生产又获大丰收,我们的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亩产双季稻1203.7公斤,比前一年增长了4.46%。我一定会牢记您的嘱托,搞好粮食生产,担当农业的后起之秀,当好新农人,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新农人的力量。
——戴宏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港中坪村一片农忙景象。
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里,旋耕机、拖拉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黑黝黝的泥浆翻腾着希望,等待与种子的相遇。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广袤的大地,有着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牵挂——
2024年的春耕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在水稻田边,总书记询问春播春耕情况;在农户家中,与干部群众唠家常、话农事、聊发展,为“三农”工作指明方向。
感恩奋进
这个时节,想找戴宏并不难。
“在那儿。”村民手指处,是港中坪人心目中的“核心区”——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戴着草帽、一身泥巴印的“85后”种粮大户戴宏,正娴熟地驾驶着农机。
一年前,就是在这里,正在田间劳作的戴宏见到了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总书记的和蔼可亲,一辈子都难忘。”戴宏一边说,一边擦去脸上的汗水。
2024年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达港中坪村,首先来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当地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
交谈中,年轻的种粮大户戴宏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注意。
“总书记,我家就在前面,只有几步远,能不能请您到我家坐坐?”戴宏鼓起勇气向总书记发出邀请。
“好啊。”习近平总书记笑容亲切,和戴宏边走边聊。
“一路上,总书记接连问了我好多问题,问我多大年纪,家里种了多少亩田,会不会坚持下去,国家对农业的政策好不好……”戴宏记得,总书记还关切地询问平均亩产是多少,每亩田要撒多少肥料,机械化作业水平高不高?
“总书记的问题很具体,都是我们种粮农民天天都在盘算的,所以回答起来还比较自如,马上就不紧张了。”戴宏回忆说。
“随后,总书记又关心地问我,作为种粮大户,去年种粮赚了多少钱,家庭收入是多少。”戴宏告诉总书记,2023年大概收入55万元。
“总书记听了很高兴,对我说:‘你们一家5口人,人均10万元了。生活很幸福,真不错!’”戴宏黝黑的脸庞一直挂着幸福的笑容,总书记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总书记关心的事情,都是老百姓心里想的事情。”第一次和总书记面对面,戴宏有许多感动,“总书记离开时,还预祝我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躬耕希望
位于洞庭湖平原腹地的港中坪村,因温度适宜、降水充足、沟渠四通八达,自古就有“田良地丰”的美誉。
“我们村种植的水稻米粒饱满、嚼劲十足,适合制作远近闻名的常德米粉。”打小就跟着父亲种地的戴宏,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
2015年,外出务工10年后,27岁的戴宏决定返乡种田。
彼时的港中坪村,几乎被“务工潮”掏空。听说戴宏要回乡种地,村里的老人们满腹疑惑:种地可是苦活、累活,年轻人哪禁受得了?
“父母都是朴实的庄稼人,给了我最坚定的支持和依靠。”戴宏和父亲从50亩水稻种起,“干劲儿越来越足”。
2016年,戴宏家种的水稻从50亩扩展到150亩。“传统手作早已满足不了大面积耕作的需要。”戴宏斥“巨资”购买了一台中小型旋耕机和一台中小型收割机,“在国家3万多元的农机补贴之外,自己又花了12万元。”戴宏记得,为了支持他,善解人意的爱人周敏拿出了自己存下的5万元“私房钱”。
10年间,从150亩到300亩,再到500多亩,戴宏在年复一年与土地的“交手”中积累种植经验,领悟现代农业的智慧和粮食、农资市场规律。
“种粮户不能吃亏,有钱赚,才有种粮积极性。”戴宏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港中坪村考察时说的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在场干部群众的心。
然而,数年前,该片区却因为整体种植水平不高、土地破碎化严重,陷入“种田难赚钱”的困局。
2016年,鼎城区农业农村局选择港中坪村和桥头社区,办起了一个规模2000亩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政府免费提供种子并仔细比对不同品种的田间表现,从播种到种植,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示范,农技人员手把手教农户田间管理的方法。
2024年,港中坪片区粮食生产大丰收,双季稻亩产达1203.7公斤,比2016年示范片刚设立时高出400多公斤。当年,戴宏家的稻谷年产量突破了100万斤。除了种植水稻,全家人各司其职,养殖了1500只谷鸭、100多只土鸡、几头生猪,还有2亩鱼塘,加上十几台农机空闲时出租和土特产出售,一年下来,戴宏一家的收入增长到了60万元。
粮食种植好“丰”景带来乡村振兴好“钱”景,希望的田野上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气息。
向新而翔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港中坪村考察时强调,我国有14亿多人口,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这些话,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不知道学了多少次,边学边干边悟,每次都有新的心得,“总书记不仅提出目标要求,还告诉我们路径方法,比如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又如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而目的是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这样就把‘国计’和‘民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段德喜这位世代居住在港中坪村的村支书看来,农民种粮有钱赚,就夯实了粮食安全的根基,端稳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总书记想的,就是我们农民盼的。”2024年年底,由谢家铺镇牵头,港中坪片区启动了以“小田改大田”为主要举措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段喜德介绍,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后,村里统一推平田埂,把585丘大小不一、形态不规整的田块改造成163丘标准化田块,实现“地规整、田连片”。
“‘小改大’增加了耕地种植面积,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段德喜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为农业科技的进一步运用打下了基础。港中坪村新建的500亩智慧农业项目,在2025年春耕中“大显身手”。负责项目落地的李超说:“用这个项目指导农事生产和管理,可将种田效率再提升20%。”
粮食主业之外,村里还挖掘本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这座小村庄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活力。在村里干了近20年的妇联主席刘桂英欣喜地发现,“返乡年轻的人越来越多了,新闻里把他们叫作‘新农人’,都挺能的。”
农文旅融合是年轻人的拿手好戏,蝶变中的港中坪片区因此火爆出圈。一年来,村里累计接待游客32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约1600万元。
春分稻起身,一刻值千金。村庄无言,奋斗作答!
来源:全国妇联女性之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