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村“上岗”啦!暑期大批 “青春德华” 当起留守儿童 “成长搭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7 12:10 1

摘要:8月5日,距离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文昌新村首批暑期托管班结课不到3天,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村委会特地腾出来的托管教室里,认真看着老师在宣纸上临摹毛笔字。“今年我们特意为他们成立了绘画班和书法班。”新上岗的“托管老师”刘婷说。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周雅婷 实习生 刘嘉瑶

8月5日,距离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文昌新村首批暑期托管班结课不到3天,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村委会特地腾出来的托管教室里,认真看着老师在宣纸上临摹毛笔字。“今年我们特意为他们成立了绘画班和书法班。”新上岗的“托管老师”刘婷说。

19岁的刘婷可不是专职教师,目前她还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上学。今年暑假,得知老家村委会要为留守儿童提供托管服务,她第一个报名,决定挑战一次“青春德华”。

大学生和孩子们欢聚在一起。

“青春德华”,是今年暑期火遍全网的热门名词,专指利用暑期返乡、帮村里看管留守儿童的大学生。

在湖南,“青春德华”正遍布多个村镇。他们贴心陪伴、爱心支教、耐心指导,是孩子们严厉的“班主任”,也是深受家长信任的“成长搭子”。

【故事】

A、回村当“班主任”,她们帮村民带孩子

“村里的托管班7月8日要开班了,有意愿的家长可以把孩子送到村委会来。”7月初,麻阳苗族自治县文昌新村村民微信群里的一条消息让不少家长兴奋不已,这也让刘婷感到了一丝紧张:“我还是第一次给村里的小朋友当老师呢!”

今年19岁的刘婷是土生土长的文昌新村人,目前正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上学,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因为文昌新村距离麻阳县城40多公里,村里山多地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居多。而暑假期间,正好是黄桃成熟的季节,家里大人忙着上山采收黄桃,怎么辅导孩子作业、让孩子远离水源、避免他们沉迷手机游戏,成了不少家庭的大难题。

为了分担村民们的困难,早在今年春节前,村支两委就在策划着在暑期开展假期托管班。

得知消息的刘婷第一个报了名,即便没有任何“兼职费用”,她依旧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刘婷说,自己是从文昌新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父母都是农民,平时家里有什么事情,村干部和邻居们总是第一时间就来帮忙,“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大家”。

刘婷正在辅导村里的孩子们做作业。

随着暑期临近,村干部们首先动了起来——他们在村委会腾出两间会议室,重新装上了空调和风扇,以此作为孩子们的暑假托管班教室。

之后,村支书田昌国电话联系了刘婷,和她约定好上课的时间。而除了刘婷,在天津工业大学上学的赵漭、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上学的田雨杭以及在南昌工学院上学的黄锦钰,也都接到了“上岗”通知。

7月8日,文昌新村第一次暑期托管班正式开课,早上7点刚过,村民们陆陆续续将带着暑假作业的孩子送到了村委会。临时的教室里,4位年轻的“班主任”等待着孩子们的到来。

“第一天就来了40多个孩子。”刘婷说,暑期托管班并不是将孩子们完全拘束在课堂内,根据课程安排,每周一到周五,上午8点至12点是孩子们上课的时间,下午则可以自由活动,“这个时候,家长们也忙完回家了,有时间陪伴孩子”。

这些前来自习的孩子们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14岁。一到教室,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完成自己的暑期作业,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则举手示意,很快就会有“班主任”前来解答。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上午的自习难免枯燥,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在课间休息时,村支书田昌国也会来到教室,带领孩子们学唱歌。

不仅如此,为了确保孩子们不会偷偷溜出教室,村干部们排好值班表,每天接力守住大门,以免孩子们溜出去野玩,也避免了溺水事故的发生。

一个月时间里,4位“班主任”创新开辟了一些新课程:刘婷带着孩子跳起了健身操;田雨杭从网上找来了防溺水顺口溜,一字一句教给孩子们;赵漭的笔记本里多了一些特殊档案——“二年级小勇,父母在温州打工,坐不住但吃软不吃硬;五年级张丽,奶奶说常偷玩手机到半夜……”

报名上课的孩子们在“青春德华”的陪伴下,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暑期作业,讲起安全知识更是头头是道。这些变化也让村里的家长感到震惊,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文昌新村托管班的人数从40人增加至近70人。

如今,首批托管班即将结业,刘婷和3位“班主任”也跟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感情。他们约定,以后每年暑假都要回村“上岗”,尽自己一份力量。

B、特色课堂,让乡村托管班多姿多彩

除了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在岳阳市湘阴县新泉镇王家寨村的暑期托管班里,这里的返乡大学生们则围绕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结合农村实际和儿童需求,打造了特色课堂。

8月1日上午,王家寨村暑期托管教室里热闹非凡,孩子们背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红军”挎包,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此次暑期托管班的最后一节课。而王语嫣和其她7位大学生志愿者们站在教室两侧,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很是不舍。

王语嫣是衡阳师范学院的一名在读大学生,同时,她也是王家寨村人。今年6月底,正在学校准备期末考试的她接到了来自村干部的电话。原来,今年暑假,湘阴县委宣传部以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打造了一个集安全守护、兴趣培育、课业辅导于一体的成长平台——“湘阴润苗·童心成长营”,为孩子开设暑期托管课堂,解决村民们关于暑期看护孩子的后顾之忧。100余名像王语嫣这样的返乡学子成为了“青春导师团”,用专业所学为留守儿童搭建第二课堂。

在王语嫣等志愿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正在做 “小红军”挎包。

湘阴县委宣传部联点王家寨村驻村书记杨剑介绍,在王家寨开班的暑期托管班围绕着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结合农村实际和儿童需求,联动了县交警大队、县总工会、县妇联、县文旅广体局、新华书店等多家单位的资源,创新构建“德智体美劳+安全”六维课程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打造沉浸式课堂,实现“科普教育有深度、安全教育有力度、素质培养有广度”的目标,丰富孩子们课程的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这意味着王语嫣和王家寨暑期托管课堂的其她6位“青春德华”不仅要辅导孩子们完成暑期作业,向他们科普安全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长,将自己学习到的非遗技艺分享给孩子们,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王语嫣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每天早上八点,孩子们到教室后,会将前一天布置的作业交给老师批改,之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他们继续安静完成练习册。等到当日的任务完成后,8位老师就会给孩子安排多姿多彩的非遗课堂。

记者翻开托管班的课程表,20余项特色活动令人耳目一新:非遗漆扇制作体验传统文化魅力,“趣玩科学”实验激发探索兴趣,脸谱绘制引发国学潮流……“我负责教授孩子们漆扇。”王语嫣说。

漆扇课堂上,45个小朋友跟随王语嫣的讲解,将漆料点入水中,随后握紧扇柄小心翼翼地将其浸入水面。“老师你看!我的漆扇真的漂出花纹了!我要把这把自己做的扇子带回去送给奶奶。”一个小朋友举着自制漆扇兴奋地喊道。看着孩子们的作品,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给了王语嫣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而在王语嫣上课的时候,其他老师也没闲着,她们穿梭在教室中,遇到操作有困难的孩子就会提供帮助。

“刚开营的时候有45名小朋友报名参加。课上了几天后,家长觉得这个活动确实搞得不错,在村里反响很好,陆续又有10余名家长强烈要求把小孩送进来。”王语嫣说。

这样的特色课堂不仅出现在王家寨村的暑期托管班,在湘阴县岭北镇新合村,10名志愿者及村干部除了开设体育、红色教育、课业辅导等课程外,还开展“我的家乡”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农耕乐趣,学到更多实用知识。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面向农村的暑期托管夏令营。”杨剑介绍,在村民们的呼声中,他们正准备将这一暑期特色托管课堂持续地办下去。

C、5年接力,大学生成留守儿童成长“搭子”

“朱老师,上次你带我们学摄影,今年要带我们学什么?”7月6日,当长沙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朱玲和18名大学生再次走进衡阳县岣嵝乡的留守儿童托管班时,又遇到了她去年陪伴的孩子。“每年暑假,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来到大学生老师们的托管课堂。”

衡阳县“雁回衡阳”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队长陈曙霞介绍,多年来,该县先后有2000余名返乡大学生及30多支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加入村、社区的志愿者队伍,聚焦志智双扶、防溺水、疫情防控等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顾、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等服务。

而在岣嵝乡,返乡大学生们的管娃方式多种多样。有上门带娃的——从2021年寒假开始,岣嵝乡“雁回衡阳”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就依托全乡的党建屋场办起了托管班,每个屋场安排1~2名党员大学生志愿者上门辅导小孩作业。也有把附近村镇的留守孩子集中起来上特色主题课程的——来自长沙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特立火种队”,返乡大学生们已连续五年开展服务。

“特立火种队”的队长朱玲已经是第二年志愿管娃,算是队伍里有经验的小老师。“他们的家长除了过年的时候回来几天,其他时间都在外地,一到寒暑,小孩怎么管就是大问题。”朱玲告诉记者,尤其是暑假期间,小孩要么喜欢下塘下河洗澡,要么就缩在房间里玩手机,爷爷奶奶又管不住,作业也没人辅导。“有了和孩子们亲近的大学生老师,他们的假期时光会更有意义。”

集中托管的留守孩子有30余名,基本都生活在附近的村镇,但他们的年龄并不统一,最大的上了初中,年龄最小的,要等到下半年才会上幼儿园。这样一群孩子,怎样才能管好呢?大学生们有一套自己的妙招——教英语、防溺水等知识时,用辩论和小组比拼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凝聚力,下午则是留给他们专属的手工和歌舞时间。“时间和课程安排要张弛有度,孩子们在托管课堂上才待得住,有好些小朋友都是每天提前来教室等着课堂开始。”

除了给孩子们上课、辅导作业,返乡的大学生们每年会给托管的孩子们带来更有创意的体验——记录眼中的家乡美。

“去年,我们带孩子拿起相机拍摄家乡,托管课堂结束时还办了一场摄影展。今年,我们给孩子们带来的是‘乡音存折’,带他们画画、讲述自己的家乡、家庭,并把它记录成册。”朱玲说,这本意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加丰富,但孩子们也很乐意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天气炎热,他们也会很积极地在镇上各个角落、景致中写写画画,有人专门拍下了爷爷奶奶耕种的田地,也有孩子用稚嫩的笔触画下了一张全家福。最后成展时,他们大多拉来了亲人朋友前来观摩。”

而大学生们的义务管娃,也获得了家长和孩子们良好的反馈。一开始不放心的家长在旁听完一节课程后,冲着朱玲竖起了大拇指;看到孩子们做的手工,疏于陪伴孩子的父母也会发觉孩子们不一样的成长。“每回课程结束,总会有一半的孩子要走我们的联系方式,并在之后的两三个月打来电话,问什么时候能再参加托管课堂。”

盛夏蝉鸣中,这场跨越山野的青春接力仍在继续。在大学生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下次托管课堂的计划:机器人编程、古诗词飞花令、教长辈说普通话……“明年,我们还会再回来!”朱玲和队友们坚定地说。

【现象】

湖南多地上线暑假特色公益托管

除了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走访的3个乡村,今年暑期,湖南还有不少乡村正吸引着“青春德华”回乡“上岗”,他们与村委共同上线特色公益托管,也联动了多方力量,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快乐假期。

记者从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了解到,该县将托管服务升级为文化传承与爱国教育的多元平台。今年,全县16个乡镇同步开展“童梦同瑶”夏令营,惠及1200余名儿童。在沱江镇春晓社区,孩子们挥动鼓槌学习瑶族长鼓舞;白芒营镇的操场上,稚嫩的身影挺直腰板参加军事训练。

“虽然累,但特别酷!我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有担当!”白芒营镇小朋友刘藜峻齐说。同时,江华县妇联联合民政、教育、团县委、科协等部门,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共招募了由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返乡青年等组成的173名“爱心妈妈”和“暖心姐姐”,把课堂办到群众家门口、车间旁,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兴趣拓展、安全教育等全方位服务。瑶歌传唱、织锦制作等特色活动,让民族文化浸润童心;“六防”安全教育则通过情景案例,赋予孩子自我保护之盾。

“我们不仅解决家长的‘看护难’,更要让孩子们玩得有意义、学得有收获。同时,我们也希望发动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该县妇联副主席蒋张婷介绍。

而在长沙市望城区,托管服务更是出圈出彩。

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重点推介了望城区“爱心妈妈”“暖心姐姐”志愿者参与暑期托管服务项目,在为期10天的公益托管中,50名6至12岁儿童在安全守护、文化浸润与实践体验中收获成长,通过“课业辅导+素质拓展+安全教育+心理护航+特色实践”五维支持体系,生动彰显了区妇联“暖家计划”的温情力量。

区妇联负责人介绍,下阶段将继续与相关部门协作,扎实开展“向阳花”行动、暑期托管、“望仔的暑+”亲子社会实践活动等关爱服务活动,将“少年儿童心向党 牵手护航伴成长”暑期关爱服务做细做实,让家长孩子一起欢度暑假时光。

【声音】

大学生返乡“上岗”正重塑乡村教育观念

黄勇军(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大学生参与暑期托管是一次教育赋能的双向实践。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暑期曾长期面临“监管空白”和“教育断档”。无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无系统规划的假期生活、无安全保障的课外空间,由此衍生的溺水事故、学业滑坡、沉迷网络等现象令人揪心。而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和《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等政策落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村委开始重视假期教育,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这一转变,为大学生返乡参与托管服务提供了社会土壤。

而大学生志愿托管也有效填补了这一缺口。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课业辅导,更有编程、艺术、科学实验等素质课程,为留守儿童打开了新视野,弥补了乡村素质教育的短板。这种“知识反哺”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大学生也通过托管服务实现了“社会化成长”。他们在课程设计、团队管理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同时通过与留守儿童的深度互动,增强了对乡村社会问题的认知。这种“青年赋能乡村,乡村反哺青年”的实践既是思政教育的鲜活课堂,也为乡村振兴储备了有乡土情怀的青年人才。

从实际效果看,许多地区的暑期托管已初见成效: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部分村庄甚至形成了“假期课堂”常态机制;大学生返乡实践也为乡村注入了活力,有的团队带动了更多乡村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有的通过调研为当地教育发展建言献策。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模式正在重塑乡村的教育观念——从“放养”到“共育”,从“被动看护”到“主动成长”。

“青春德华”的尝试值得倡导。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经费保障与长效管理机制是关键。未来,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如可将志愿托管服务纳入高校实践体系,推动校地资源精准对接;同时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守护的合力,让暑期托管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温暖支点。

【编后】

“青春德华”筑起留守儿童假期成长港湾

蝉声鼎沸处,田埂蒸暑;书声琅琅时,绿荫生凉。

湖南这片热土,正上演着一场关于“守护与培育”的青春实践。

暑期托管,看似是“看管孩子”的小事,实则是关乎民生福祉、乡村未来的大事。当村委会的会议室变身为课堂,当回村大学生的行囊里装满教案,这场由乡镇基层与社会力量共同发起的“教育接力”,解决的正是“孩子去哪儿”“是否安全”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留守儿童因陪伴而眼里有光,大学生因奉献而步履生花,既滋润着下一代“后浪”的童年,也助力年轻“前浪”在奉献中读懂故土。

然而,要让这份温暖从“一次限定”变为“持之以恒”,更需制度添柴——教育部门提供政策支持,村委会整合闲置空间,高校对接实践需求……当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更多创新托管服务涌现,这份“既解近忧,更谋远利”的托管服务,必将托举起更多乡村孩子被爱浸润的童年。

来源:今日女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