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盾构机出海,中国制造的时代远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7 12:10 1

摘要:长江口的风,又一次吹动了历史的船帆。8月5日晚,太仓港灯火通明,一台15.7米直径的“钢铁巨鲸”昂首登上育鹏轮,远赴悉尼。这台河南造的“中铁1459号”盾构机,4000吨的钢铁之躯里藏着2000多项定制化创新,恰似62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载着中国智造的荣光

长江口的风,又一次吹动了历史的船帆。8月5日晚,太仓港灯火通明,一台15.7米直径的“钢铁巨鲸”昂首登上育鹏轮,远赴悉尼。这台河南造的“中铁1459号”盾构机,4000吨的钢铁之躯里藏着2000多项定制化创新,恰似62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载着中国智造的荣光驶向深蓝。从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困局到畅行全球的“新国货”,盾构机的出海路,正是中国制造挺进深蓝的生动剪影。

大国重器出海,映射中国制造的沧桑巨变。曾几何时,中国盾构机市场80%依赖进口,一台德国设备售价7亿元还附带天价维修费。“工程机械之王”的盾构机长期被西方垄断,天价引进、维修受制是家常便饭。如今,中铁装备的盾构机已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河南造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更是昂首出海,背后是2000余项定制化技术攻坚的突破。这“巨无霸”的环球之旅,恰是中国制造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铿锵足迹。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到,唯有挺起自主创新的脊梁,方能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当澳大利亚客户看到智能导向系统将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时,竖起大拇指说:“这就是我们要的未来工程装备。”

创新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系统的集体跃升。从周口港的“豫周江河898”货轮创下内河运输纪录,到中远海运团队为清除设备缝隙里的灰尘反复擦拭,这条跨越1500公里的陆海联运线,串联起300多家配套企业的协同创新。正如船老大欧阳军祥说的:“拉着咱自己造的大国重器,船都跑得更稳当”。这种产业链上的同频共振,正是中国制造最深厚的底气。

通江达海,靠的是“水陆交响”的智慧。把这个巨无霸送出海,可不是简单的打包快递。152辆专用车公路转运,周口港到太仓港的内河航运,14天直航悉尼的远洋运输——陆水联运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物流能力的极限考验。船老大欧阳军祥说这是“创纪录的活儿”,项目经理李金辉说“路线探了10次才定”,这些细节里藏着中国物流的升级密码:周口港从内河小港变成淮河流域枢纽,中远海运从承接首单到玩转超大件运输,正是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协作,让中国制造能畅行全球。

开放基因,写在中国制造的骨子里。有人说现在外贸环境复杂,走出去不容易。但盾构机的故事告诉我们:越是风云变幻,越要打开大门。在太仓港集装箱码头,有组耐人寻味的数据:2013年中铁装备首台出口盾构机需要拆解成287个零件,如今中铁1459号仅分拆为175个模块。从第一台出海到批量走出去,看似是生意扩张,实则是中国技术与世界需求的深度融合。就像太仓港的灯火,既照亮了“育鹏轮”的航向,也映照着一个道理:关起门来搞不成高质量发展,唯有开放合作,才能让中国制造变成世界共享。

河南造盾构机的出海路,恰是新时代“凿空之旅”。周口港从黄河边的小码头成长为淮河流域第一大港,“借船出海”的河南人用内河航运破解内陆开放难题。就像李金辉说的:“14天直达悉尼,比郑和下西洋快了整整620年!”这种时空压缩的奇迹,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陆海联动,是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更是中国人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匠心接力,铸就走向世界的品质丰碑。620年前,郑和船队带着瓷器、丝绸驶向远方,播撒和平与友谊;今天,中国盾构机带着技术、标准、品牌走向世界,传递合作与共赢。从生产经理刘威对2000项技术要求的逐一攻克,到物流专家李金辉十次踏勘运输路线,再到中远海运刘天培对组件“零灰尘、零蚊蝇”的严苛把关,无数双手托举着中国制造的品质勋章。这让人想起中远海运2013年承运首台出口盾构机的历史性时刻——十余载接力奔跑,中国工匠用毫米级的精度,在世界舞台刻下“中国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从帮助莫斯科地铁提速到参与雅万高铁建设,中国盾构机在全球40多个国家留下足迹。这些钢铁身躯里跳动的,是“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东方智慧。就像欧阳军祥看着货轮离港时说的:“这哪是运机器,分明是送咱中国的诚意出海。”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远航。当中铁1459号在悉尼地下开辟隧道,它挖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中国制造与世界对话的新通道。而在河南,另一台盾构机已整装待发——这告诉我们,中国制造的出海故事,才刚刚翻开最精彩的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