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违反物理常识的画面,居然出现在了理想汽车i8的官方测试视频里。更离谱的是,这还是委托中国汽研这家“权威第三方机构”做出来的。
一辆SUV把大卡车撞得四轮腾空,卡车头都掉了。
这违反物理常识的画面,居然出现在了理想汽车i8的官方测试视频里。更离谱的是,这还是委托中国汽研这家“权威第三方机构”做出来的。
理想i8撞击乘龙重卡测试视频
你以为这是科学测试?不,这是一门生意。
测试选取的重卡是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这样违反公众认知的一幕,大大贬低了乘龙卡车的品牌形象。
当舆论炸锅后,中国汽研和理想汽车赶紧发声明,什么“企业依据中国典型交通事故场景制定测试大纲”,什么“参照普通公路高频发生的交通事故情形”……
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却像是在为这场“定制化表演”找台阶。
舆论发酵后,三方均发出声明
你知道这样一场测试要花多少钱吗?
便宜的几十万,复杂的百万起步。
就拿车上配个仿真机器人(司机)来说,这一项收费就要10万到20万。而复杂的测试项目,光是试验执行部分就能高达百万元。
这还不算完。测试费用只是大头,后面还有拍摄费、传播费,甚至还有“专家背书”和“IP授权”的费用。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权威认证。
车企花钱,检测机构赚钱,皆大欢喜。
仿真机器人价格达到10万到20万
中国汽研的年报数据很说明问题:2024年营业收入46.97亿元,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约48%。而中汽中心旗下的中汽股份更夸张,汽车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高达75%!
75%的毛利率什么概念?给大家一个数字做参照:去年茅台系列酒的毛利率为79.87%。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些测试到底怎么操作?
某头部汽检机构内部人员说得很直白:“这属于商业性质、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意味着没有固定标准,一般‘一企一策’,以客户要求为准。”
测试前会进行内部摸底
为了保证结果,主机厂工程团队甚至会提前用CAE仿真跑2到3轮,公司内部也要摸底。如果仿真结果不好,主机厂还会根据碰撞场景改装车辆。
你看,连车都可以改装,这还叫什么客观测试?
中国汽研有个项目叫“SUPER CRASH超级试验”,中汽中心有个叫“TOP Safety”。听起来很专业很权威对吧?
实际上就是商业化包装的测试项目。
除了理想的L9和i8,问界M7、极氪7X、智界R7、领克900都参与过SUPER CRASH。问界M9、吉利银河E5、岚图梦想家这些也都参与过TOP Safety。
每家车企都在花钱买“权威认证”,然后拿去做营销宣传。
去年9月,中国汽研还搞了个“魔鬼十字路口”极限挑战,模拟行人“鬼探头”与厢式货车追尾后连环重卡侧碰的极端场景,来展现极氪7X的主被动安全性能。
听起来很厉害?其实就是按照极氪的需求量身定制的。
极氪7X“魔鬼十字路口”测试宣传
问题在于,当第三方检测机构掺杂了商业利益,公正性还能保证吗?
FREECAR车势创始人李克做过十年《Test World轮胎测试报告》,他的观点很犀利:“当品牌希望拿到好的数据和成绩拿来宣传,而机构专门成立市场营销部门投其所好地生产数据的时候,结果可想而知。”
更直白点说,就是花钱买数据。
第三方汽检机构也要有底线,即便是客户委托性项目,也不能出具倾向性、误导性报告。
但现实是什么?理想i8撞卡车的视频就是最好的例子。
除了碰撞测试,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汽检机构又开发出了新的赚钱项目:智驾测评。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保守估计智能网联强检落地有望驱动乘用车强检市场空间扩容50%。这意味着更多的钱要流进汽检机构的腰包。
但争议也来了。
7月下旬懂车帝发布的辅助驾驶测评中,特斯拉两款车在6个项目中成功通过了5项,而市场认知中辅助驾驶能力较强的华为系车型表现却不佳。问界M9、智界R7只通过了3项,阿维塔12、问界M7只通过了2项,问界M8甚至只有1项通过。
7月24日,懂车帝发布36款车辅助驾驶测评
这结果一出来,鸿蒙智行直接发微博怼回去:“已看到某平台所谓‘测试’,不予置评。”
你看,当测试结果不符合预期时,车企就不认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测试到底有多少商业成分。
一家咨询公司分析师的话说得很透彻:中国汽研之前做过很多商业性质的碰撞性试验,但这次“理想i8撞卡车”直接挑战了公众的“认知一致性”,严重一点说是“反智”。
用户对汽车安全的认知是这款车在撞击卡车时可以保命,而非把卡车撞翻。
但车企和汽检机构显然不这么想。在他们眼里,测试的目的不是验证安全性,而是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增加销量。
日常的测试在自家实验室都可以做,整车优化都是内部的开发流程,找这些第三方主要是为了权威背书。”
说白了,就是花钱买权威,然后给自家的车叠加buff。
中国汽研2024年营业收入46.97亿元,归母净利润9.08亿元。中汽股份营业收入4亿元,归母净利润1.67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定制化”测试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车企花钱买来的“权威认证”,然后拿去做营销宣传。
中汽研公司大楼
75%的毛利率,吊打90%以上的行业了。
而消费者呢?被这些“权威测试”蒙在鼓里,以为真的买到了最安全的车。
上海汽检提出的解决方案看起来不错:第三方独立发起,执行部门为非营利性业务单元,费用自担,不接受车企资助。但这可能吗?
让汽检机构放弃75%毛利率的生意,这比让烟草降价还难。
理想i8撞飞卡车的视频,撕开了汽车检测行业的遮羞布。
那些所谓的“权威第三方机构”,实际上就是车企花钱买认证的地方。什么科学测试、什么公正评估,在商业利益面前都是空话。
当检测变成生意,权威就成了商品。
消费者花几十万买车,结果买到的“安全”可能是车企花几十万“定制”出来的测试结果。
这就是汽车检测行业的现状:一边是75%的暴利,一边是消费者的信任。
而信任这东西,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找回来了。
来源:襄襄汽车